大泽隆夫为何莫斯科没有“中国城”? 纽约、伦敦都有唐人街-俄罗斯龙报
-
为何莫斯科没有“中国城”? 纽约、伦敦都有唐人街-俄罗斯龙报
【俄罗斯龙报特约记者黄于倬编译报道】在欧洲和美国的大城市中心区域,“中国城”(或称唐人街)已经成为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的重要景点。在莫斯科市中心也有一个名叫“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的地方,但与欧美大城市不同,这座莫斯科的“中国城”只是一个地名而已,那里没有中国风格的商店、餐馆,在附近生活工作的华裔人士也寥寥无几。所以,很多来莫市的游人会问,为何莫斯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城”?近日,俄罗斯《生意人报》刊发深度调查报道,解读华商在俄的方方面面。全文摘编如下:
从切尔佐夫斯基到柳布利诺
2010年,在莫斯科柳布利诺区运行的872路公共小巴车上出现了介绍公交车线路和车牌价格的中文标示,这些中文标示出现得非常及时,因为在那时的872路公共小巴的主要乘客都是中国人龙蛇大战,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都不懂俄语。当地的柳布利诺方程式电影院(Формула Кино - Люблино)也是在那时开始给上映的电影配上中文字幕。所有的这一切都时因为知名的“中国市场”——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被拆迁,众多中国商户搬到了柳布利诺区的两个新的市场——莫斯科大市场(Москва)和园艺大市场(Садовод)。
在那时,莫斯科市民们谈到柳布利诺地区时,都说那是一片新的“中国城”,这让当地居民决定集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小天地。当时,当地居民组建了“守护柳布利诺论坛”,这个论坛的参与者很快取得了一些成果,他们迫使公共小巴的司机取下了车里的中文标示。而论坛的参与者们则“心满意足”地看到那些不幸的中国乘客在872路公共小巴车前踌躇徘徊,因为他们不认识俄语。
2009年,被关停的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空空如也。(图片来源:广州时代周刊)
总体而言,在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做生意的中国人只有1/10搬迁到了后来的园艺大市场和莫斯科大市场。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在当时是全欧洲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在其关闭后,其余的约7万中国商人坐上了返回中国的飞机,并重新寻找可以做生意的地点。
可事实上,即便是在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存在的时代,莫斯科都没有形成世界其他大城市常见的“中国城”,如今的柳布利诺地区就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城”了大泽隆夫。在搬迁到莫斯科大市场和园艺大市场的中国商户中,有不少饭馆、理发店和桑拿房,任何消费者都接待,而且性价比却比城市其他区域的店铺高出许多,报道指出,对于城市的消费者来说,这并没带来任何负面影响。但即便如此,一些人关于“中国人正在秘密地吞噬俄罗斯最好地块”的妄想症依然没有停息。一年前,莫斯科又依据一些反“中国化”的莫斯科郊区居民的倡议,召开了关于关闭莫斯科大市场和园艺大市场的公共听证会。
事实上,对于中国商人来说,受到小本生意生存条件恶化、居住水平低下以及社会排外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包括首都莫斯科在内的俄罗斯完全不是“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刘久龙。
而与俄罗斯不同的是,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中国移民的迁入事实上却是被认可、被保护并被公众渴望的“礼物”魔王库鲁尔。
位于莫斯科柳布利诺的大市场是目前在莫斯科华商的聚集地。(图片来源:新华网)
别忽视“中国城”对欧美城市经济的贡献
建于1848年的旧金山唐人街是北美地区最古老的“中国城”,也是亚洲地区以外,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城”。都板街(Grant Ave)是当地的主要街道。每年访问旧金山“中国城”的游客人数比到访旧金山地标建筑——金门大桥的人数还多。
事实上,那些一个多世纪前开始在海外建造“中国城”的中国移民,他们为接纳他们的国家的经济作出了十足的贡献。例如在今天,如何经济实惠地从纽约前往波士顿?从曼哈顿岛上的中国城里找车出发即可;在利物浦的市中心哪里可以吃到又便宜又美味的食物?就在“中国城”;在哪里能找到价格低服务好的按摩馆、维修店、理发店、旅馆?在伦敦、巴黎、墨尔本、渥太华、墨西哥城的“中国城”。
“以我们的标准来说,中国人卖东西时的售价甚至有些可笑。”俄罗斯汉学家、企业家阿列克谢·谢木金说,“在中文里有一个古老的成语——薄利多销,也就是‘小利润,大销量'的意思,这句成语几乎可以概括中国人做生意的特点。如果中国人有100个订单,他们在计算成本时不会以100个订单为基础,而会用10万个甚至更多的订单为基础来计算成本。当一名中国商人完成了第一批订单生意后,他就能对这一市场的产品需求了如指掌。他还会通过不断更新样品,为客户完成品质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移民社区内的生产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其总产值就高达2000亿美元。其中斗鱼杨博,仅英国一国的中餐馆的年均纳税额已达8000万英镑。
英国伦敦唐人街。(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国新移民不想也不需再建“中国城”
近年来,有不少中国新移民前往美国、英国,英美当地高级住宅的拥有者和大中小企业主都对这些人的到来欣喜若狂,因为这些买家愿意出更高价钱购买很贵的东西。
这股浪潮中只有些许水珠“溅”到了俄罗斯。国际地产公司Incom不动产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购买莫斯科中高级公寓的中国人数量增长了两倍,但总量也不过仅数十间而已。
而在大型商业领域,除了中国投资者在今年夏天购买了“沃兹德维任卡中心”(前身为莫斯科的知名商场之一Voentorg)之外考古中国,并没有其他大项目进展。
其实,今天的中国新移民已经不再局限于寻找世界各地的“中国城”定居。“150年前,‘中国城’开始在世界各地出现张玉嬿,而今天这些‘中国城’已经转变成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中国华明国际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成(音译)指出,“曾经,在异国他乡拥有一个属于自己人的‘小世界’,并通过其与外部世界做生意是由必要的,但今天这种必要性已经消失殆尽,再小的小生意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合作伙伴。今天到欧洲和美国的中国年轻人不再想和老一辈华商一样住在‘中国城’,这是一种新趋势。”
莫斯科地铁“中国城”站外景,此处并没有任何中国风格的建筑、商店等设施。(图片来源:谷歌街景网页截图)
“恐中症”让“中国城”在俄无法出现
在俄罗斯,人们一直对单一种族社区心怀恐惧并竭力避免这类社区的出现。有“中国城”在莫斯科长久而和谐地存在吗?答案是有,但莫斯科这个名叫“中国城”(Китай-город)的地方却和中国人没有任何关系。关于莫斯科“中国城”得名的历史,一种说法是源于突厥语或罗曼语吴静一,其原意也和中国无关,而是“城堡”、“加固的城市”的意思。
在苏联时代,很多生活在远东的中国移民被从当地驱逐,而生活在苏联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则直接被当地人所同化,因为他们本来数量就不多。上世纪90年代,前往俄罗斯的中国人人数又有所上升,据俄罗斯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死亡代理人,算上远东各地区的数据离家五百里,整个俄罗斯市场上61%的生意人都是中国商人。
2007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一项禁止外国公民在俄罗斯从事零售生意的法案。在那以后,还在市场上做生意的中国人事实上就只存在于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里了。
俄罗斯外国移民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在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曾经同一时间有超过10万人在此工作,而据俄罗斯工商联合会的数据,这个市场中有约6万名生意人是中国公民。
当年从事过“倒爷”生意的人至今还会回想起当年去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吃美食、去按摩店按摩、剪头发的往事。当时这些店面的目标客户都是中国人,但也没有对其他人前去消费有任何限制。而在大市场上,对于非华裔客户相对不是那么开放的则是“地下银行”、“地下赌场”和部分“货运清关公司”,但这些地方只要有熟悉的中国商人带领,都可以去谈生意。当时,很多在切尔佐夫斯基市场工作的工人,包括一些非法移民都住在市场里的不正规小旅店。在那里,即便是不会俄语也可以生活,那是一个完全讲中文的环境。
2009年,俄罗斯官方指控每年产值高达250亿美元的切尔佐夫斯基市场内存在大量**和假冒伪劣商品,因此这一市场遭到关停吴幼坚。中国商务部的官方声明显示,由于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的关闭,数以千计的在俄中国商人承担了巨额损失,而在中国国内也有同等数量的供货商遭遇巨额损失。此外,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的关停还被部分中国网民认为是一种损害两国关系的不友好行动。
专家:中国人对移民俄罗斯并不羡慕
位于柳布利诺区的大市场内部。(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今天尚贤中学,莫斯科大市场作为柳布利诺区的商贸中心白中仁,看起来就像是一座汇聚了各种民族的"巴比伦塔",除了中国人,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来自不同国家,例如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阿富汗、印度、古巴、越南等。今天,在莫斯科大市场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大多都住在市场里或在附近的友谊宾馆里。市场里随处可见充满民族特色的餐厅。
莫斯科大市场的管理层人士介绍,在这里做生意的中国人有约1000人,不足整个市场里商人总数的15%。莫斯科大市场这种多样种族特性具有一种“人为”的特性,这个巨大市场的管理系统有意识地避免让市场转变为一个单一民族聚集的“城中城”。曾就职于该市场保安部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如果再这里出现了一个‘小中国城’,那么商人们就会在这里按照自己的规则生活,管理层无法加以疏导。我们(安保人员)甚至没办法自由地出入。类似这样的其他聚集区也存在一样情况。”他说,“这个城市的管理者们也同样担忧单一民族聚居‘孤岛‘的形成。”
这一原则也被俄罗斯社会中的高层人士所认同。俄罗斯社会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伊万·祖恩科指出,俄罗斯的“恐中症”(Российская китаефобия)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了,尽管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衰落时期。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博望坡之战,苏中关系恶化高孝周,此后的二十几年间中国一直被视为“威胁”。而在苏联解体后,由于中俄两国边境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水平上出现了明显的巨大差距,在俄罗斯,关于中国的不安情绪开始带有“恐中症”的特征。
关于在俄罗斯领土上到底有多少中国移民的准确数据并不存在。有专业机构声称在俄的中国公民在5万至10万人之间,其中半数在莫斯科。
“高学历的专家人才自然都想前往像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这样已经有大量中国社区的英语国家,”伊万·祖恩科说,“来俄罗斯做生意或务工的中国人多来自中俄边境地区。一些中国人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便利的基础设施的国家,但这样认为的中国人其实并不多。有些俄罗斯人心中认为,中国国内的人会羡慕那些移民俄罗斯中国人,这是个刻板印象,而且不符合现实。"
俄商家:中国游客消费利润多被中国商家赚走
而在俄罗斯的另一座大城市,那里的居民可能与莫斯科民众的感受不一样,圣彼得堡的居民可能会有一种“俄罗斯到处都是中国游客”的感受:一辆辆载着中国游客的巴士停靠在每一个博物馆和纪念碑旁,酒店和商场里到处都有写着汉字的标示,在每一个大小景点前都一群有拿着自拍杆和照相机,且“热闹非凡”的中国游客。
到访俄罗斯的中国游客着实不少,俄联邦移民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前往俄罗斯的中国公民有约130万人次,其中多数人持有旅游签证。而不同的统计数据都显示,去年单是造访圣彼得堡的中国游客就超过100万人次东都影城,据预测,未来中国游客的人数还将翻倍增长霸世剑尊。
不过,一些俄罗斯商户却没有为此感到激动。他们认为,首先,来俄罗斯的中国游客中有很多人是参加“红色旅游”项目,他们并没有太强消费能力。其次,很多中国游客在俄消费的钱又回到了中国:这些中国游客会在中餐馆吃饭,而旅游团的导游、翻译也都是中国人,有时候甚至连他们所住的酒店也属于中国人,更有甚者,接待方带中国游客去购物的俄罗斯纪念品商店也属于中国商人。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莫斯科和远东。“以数量来说,中国游客是俄罗斯最大的客源,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最大客源。但是本地的旅游行业却很难从中获益,”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家旅游公司负责人康斯坦丁说拔刀狂想曲,“中国游客在中国就已经把旅游所需的费用转给了在俄罗斯接待他们的人在中国的亲戚或者合作伙伴藏秘排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