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村为共享资源而结婚 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为守护阶级而相亲-经管之家论坛

    为共享资源而结婚 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为守护阶级而相亲-经管之家论坛

    来源:综合整理自霍老爷(ddz_233)和凤凰weekly、海外博士学者圈
    门当户对是铁律
    “你们外地人怎么还那么多事儿,能找个北京的够不错的了,还挑什么啊。”
    中山公园的相亲角,一位替儿子找对象的北京大爷,正理直气壮地训斥一位刚刚拒绝了自己的姑娘。
    同样的场景可能出现在天坛、玉渊潭、陶然亭或是朝阳公园。无数慕名而来的大爷大妈,汇聚在北京的各大公园,只为亲自操办儿女的终身大事。

    △尽管天气炎热,仍有大量老年人自带板凳和相亲材料,到中山公园相亲角替儿女相亲。摄影/费知
    尽管声名远播,但相亲角的成功率其实并不高。“现在大多人数人都比较浮,这人太多了,都挑花眼了。”一位大爷说。
    在相亲角,被征婚的大多是75后和80后的城市中产,以大专、本科学历为主,北大博士、清华硕士、美国名校也不少见。他们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或是有着北京户口的外地人,多数早就在北京定居,凭借不错的收入或家庭背景,在房价高企的北京拥有至少一套独立住房。
    门当户对是这里的铁律。在详细列出的相亲条件里,户籍、收入、房产、学历等硬性条件被格外看重。
    “京籍、未婚、有房、经济条件好”早已是相亲市场的标配,有的还提出“名校本科以上”、“父母有工作的纯老北京”,还有的甚至要求“中共党员”、“知识分子家庭”等。
    照片是极少见到的。一如相亲条件里对性格、人品、身高、长相、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描述,对自己儿女通通都是“帅男”、“美女”,对对方则永远是笼统地要求“人品好”、“温柔大方”。
    “给孩子相亲就像上班一样,搬个板凳坐了多少年才找着一个。”这些着急的父母霸占着公园深处的一片树荫,生把公园变成了人才市场和儿女交易市场。

    △摆在地上的征婚简历五花八门,有人称自己“曾为世界多国总统、元首及联合国秘书长作贴身英文翻译”,也有来为自己相亲的推拿师傅岳村,持一彩打的红底白字展板,上书“专治脊柱纠正,跌打损伤”,并配上一张身着太极服的练功照。
    “我们不找外地的”:外地人的征婚简历都扔树根下
    “我们家儿子不缺房子、不缺车也不缺钱,就是身高比她家要求矮了1厘米,她家就挑这挑那的,她家姑娘就那条件还挑什么,北京的不也才挣几千块钱么,他们家搞不好还是农转非呢,谁看不起谁啊。”
    李大妈给儿子相中了一个“条件一般的”北京姑娘,对方在某中学做行政岗位,月入三四千元,家住朝阳花虎沟。姑娘的母亲十分挑剔,嫌弃李大妈的儿子是外地户口、身高矮,这让她非常不爽。
    她的儿子今年33岁,曾是一名销售,后来花了3万元自学计算机续了大本,现在是一名月薪2万元的程序员,有房有车,就是没有北京户口。
    李大妈曾想介绍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山东女孩给儿子,但儿子却再三强调一定要找“北京的,没负担的”。
    “他觉得,外地人挣再多也要背好多年房贷,万一对方父母是农村的,没有医保和退休金,生病照顾还要他管,以后有了孩子也不好上学,还得花钱报课外班,但找个北京的就省事多了。”
    这是李大妈第三次来到相亲角,和第一次时的焦虑相比,她的心态已经平和了许多。她已经看清了:在这里,高薪和车房远不及一本北京户口来得诱人。
    因此,她早已放弃对未来儿媳的过高期望,只求对方父母好相处、不嫌弃儿子就行了。
    户籍和地域间的相互踩踏在相亲角展现得尤为赤裸淋漓。在相亲角的老北京们眼中,京籍和京户有着天壤之别,就像清朝的镶黄旗和正黄旗之分一样。虽然二者都享受着北京户口应有的一切待遇,但京籍才是身份证110开头的正宗北京人,京户再怎么努力也是外地人,有着地域、口音、生活习惯、婚嫁习俗、过年探亲的悬殊之分。
    活跃在相亲角的老人们,识别户口和身份的嗅觉极其敏锐。这些城里的老北京总能在三言两语间准确地辨别出京外口音。即便京郊人或外地人讲溜了普通话、吃透了儿化音,也糊弄不了他们。
    “你哪儿人啊?”
    这是许多精明的北京土著大爷大妈们问的第一句话。
    只要察觉对方带着或轻或重的口音周力波,他们便果断摆摆手:“我们不找外地的!”哪怕对方早就举家迁居北京、拿到户口也无济于事人鱼症候群。
    至于连北京户口也没有的外地人,在相亲角则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在天坛公园,那些没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只能接受区别对待,他们的相亲资料都整齐地堆在相亲角附近的树根下。就像一个被孤立的群体,和北京大爷大妈的背包、水壶为伴,无人问津。

    △天坛公园,非京户外地人的相亲资料被整齐地摆在树根下,和北京大爷大妈的手提袋、水杯为伍。摄影/费知
    可以轻度残疾,但属羊的绝对不行!
    3年前,王大爷在天坛公园给儿子相了一个牡丹江姑娘,两人感情稳定,2年就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提亲时,女方母亲却索要20万彩礼钱,不给就不嫁了,这让儿子很受挫。毕竟在北京,嫁女儿是完全没有彩礼一说的。两家在彩礼问题上相持不下,最后不欢而散。
    “我们不是看不起外地人,但有些外地人确实动机不纯,拿我们当跳板!”大爷大妈的警惕并非全无根据。在天坛公园相亲角,一个身高不足1米65、大专文凭的东北小伙执意要找一个北京姑娘,他特地在择偶要求一栏注明,对方有轻度残疾也可以。
    另一位外地大妈则坚持要给儿子找个北京媳妇,图的就是方便二字。“找个北京的,家里有房有车的,我们生活就不用担心了。”
    对户籍的执著,在上海的相亲市场中也是常态纳西三部曲。一位上海大妈在浦东世纪公园的相亲活动中,看到一些来自安徽、南京的父母陪着女儿大喊:“我们要做上海人,我们要找上海老公,我们要把那边房子卖了来上海,要在上海生第三代、第四代,要在上海生活下去!”
    △一个东北小伙在相亲条件中写着,“征:北京户口,没有遗传的轻度残疾也可以”。摄影/费知
    但是,这种对外地人的警惕,有时会蜕变为一种激进的排外姿态,甚至对已经取得北京户口的外地人,也充满了敌意。
    “外地人目的是什么?他们大量涌进北京,想尽办法跟北京人搞,占北京的便宜,占户口、占房子、占钱,什么都有了,最后又跟你离婚!”一位路过的北京大爷愤懑地说。
    不过,一些大爷大妈也逐渐意识到,上哪儿找那么多符合自家条件的北京孩子,于是他们 “退而求其次”,把标准放宽到最起码得有北京户口。
    至于那些连户口都没有的外地人,“可以考虑特别优秀的”,至少几张放在地上的相亲要求是这么写的。
    但有时,相亲角中条件优越的京籍征婚者,也会被一些看似无厘头的理由淘汰掉。
    今年26岁的北京姑娘彭顺利是少数出现在相亲角的年轻人之一,京籍京户、三环有房、985高校硕士的她立刻招来不少大爷大妈的关注。但当听说彭顺利出生于1991年、属羊时,大爷大妈只得惋惜地表示,“你什么条件都好王秋紫,要是不属羊我肯定选你当儿媳妇了!”
    彭顺利万万没想到,户口、房子、学历竟然败给了自己的属相。
    在相亲角,其他十一生肖永远凌驾于羊之上。由于不少大爷大妈对“十羊九不全”的民间说法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属羊的人(尤其是女性)命不好,不是中途丧偶,就是没儿没女,即便其他条件再合适,只要属羊,也一律不考虑。

    △根据媒体估算,北京市户口价值54万;房产价值根据2017年5月各区县新房、二手房均价,和北京市婚房平均成交面积60至90平方米计算;学历价值根据求学成本计算。
    连房都没有,也敢来相亲?
    早年间,外地小伙刘东风喜欢上一个北京女孩,女孩家住协和医院对面车静子,属于二环,距离天安门也不远。
    有一天,谈到两人未来可能性的时候,北京姑娘的一句话让刘东风彻底断绝了幻想,再也不考虑两人的任何可能性:
    “我要是跟你住到四环外,以后还怎么走亲戚!”
    原来,并不是买了北京的房就能娶到北京姑娘,房子所在的区县、环数更为重要。
    虽然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四环附近早已寸土寸金,但在如今的相亲角,这仍是一条铁律。

    △在一排征婚资料中,一位姑娘表示,自己在西城二环有独立的学区房,这样的住房条件在相亲角备受青睐。摄影/费知
    扫过一排排相亲信息就会发现,那些房子位于市中心或教育高地的父母,都会自信地亮出“家在附近”、“三环有房”、“崇文三居”等信息,引来不少家长驻足观看。
    而对只写着“有独立住房”的人,不少大爷大妈会单刀直入地询问对方住房位置,一听说是五环外或远郊区县的,他们便板着脸匆匆离开。
    一位儿子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北京大妈为了显示自家资本雄厚,称自家搬迁后得了三四套房子。“我跟我儿子说,条件不怎么好的家庭的女孩子我就特别不愿意要,那家的父母都比自己低,万一图个什么的将来怎么过日子。”
    偶然路过的吕大妈听后不屑地说,“房多了不起啊,指不定都在通县(虽然已贵为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在老北京口中,只配叫“通县”),不照样娶不着媳妇!”

    一位山东大妈被吕大妈的京腔吸引过来,像不动产调查一样打听起吕大妈家的住房情况,哪个区的、几环的、多少平米甚至几居室都没放过。
    听闻吕大妈想给女儿找个有房的女婿后,山东大妈仍不肯放弃,“你们是北京人应该去摇公租房啊,石景山郭公庄那边就不错(编者注:实为丰台区),以后俺跟儿子和你闺女住公租房就不用在郊区生活了。”
    当然,许多时候背景调查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展开的。
    老人们最常用的开场白便是,“天儿不早了,您赶紧回去吧,一会儿别赶上晚高峰,再耽误您回家”。以地铁为例,如果对方车程半小时内就能到家,说明房子基本都在三环附近,车程在一小时内的基本都在城六区居住,而一小时以上的,往往住在五环外。
    类似的问题还有“孩子有没有车”、“车好不好停”、“停车费贵不贵”,来推断对方的房子位于中高档商业小区还是老旧社区。
    在相亲角,房子也分出三六九等:北京房主看不起外地房主(比如燕郊),城六区房主看不起郊区房主,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环数低的看不起环数高的,学区房的看不起非学区房的,新商品房的看不起老房改房的,住楼房的看不起住平房的,没拆迁的看不起拆迁分房的,三居室的看不起两居室的……
    至于还在还房贷或连没房都没有的人,在相亲角几无立锥之地。除非是容貌极其出众的女性,而男性,无论条件再好,都“100%不考虑”。
    为守护阶级而相亲 为共享资源而结婚
    “男孩免费登记啦,快来登记看女孩信息!”
    大甩卖式的口号出自天坛公园相亲角的两位“情报贩子”。她们专门负责收集儿女的个人信息和择偶条件,按出生年份和性别分为多册,男性是蓝纸,女性是粉纸,年龄横跨70后-95后。想要看别人的信息,必须先登记。
    由于相亲市场中的男生太少,男孩父母可以免费登记查看女孩信息,而女孩父母则必须交10元报名费才能享受同等待遇。
    虽然这一“霸王条款”带有明显的歧视味道,且“情报贩子”手中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保证,但仍有不少家长愿意掏这个钱。毕竟,若能从中寻觅到未来女婿,10元投资真不能算高。
    家长们一边一本本翻着异性信息,一边还不时要求查看与自家儿女同龄的同性信息,暗自掂量着自家儿女在相亲角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在相亲角,房子、户口、薪酬、工作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家庭环境(知识分子还是工薪家庭)和学历等硬性条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先天就带着社会阶层和经济实力的烙印。
    88年出生的燕子是北京相亲角少有的亲自上阵的年轻姑娘,既为自己,也帮朋友。文案出身的她平时经营着自己的非盈利相亲公众号,每篇推送文章的内容都是介绍身边的单身朋友。
    在经营公号时,燕子发现,一些有房有车的男士,即便年纪偏大,也不乏众多90后女性追求者,而那些有车没房的男生往往无人问津。女生则正相反,那些长得漂亮的女生更容易获得关注,而事业有成、学历又高的女强人却鲜有人联系。
    “门当户对很重要,在相亲中排第一位。”
    燕子说,不管是在中老人为主的相亲角,还是年轻人扎堆的8分钟集体相亲或婚恋网站,只要一涉及到相亲和婚姻,就势必牵扯出太多现实话题米汝成。
    在相亲的逻辑下,结婚并非仅为了爱情和生育,还为了进行资源共享,比如房子、社会地位、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在相亲时会关注颜值和共同语言,但最后谈得最多的,还是户口、房子、学历和家庭背景。
    燕子和大爷大妈之间代沟巨大,带着点东北口音的她向跟一位大爷解释年轻人要看眼缘时,大爷却反问道:你还介绍演员?但他们却对门当户对的重要性有着完全一致的意见。
    不能高攀,更不能屈尊蝈蝈吃什么,即便同是“门当户对”的中产家庭,阶级内部的分化与竞争暗流涌动,激烈而残酷。

    △各大公园的相亲角势必都有精英区或海归区,多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城市中产。
    相亲角中的每个人都在守卫自己所在的阶层:谁也不想找条件不如自己、相对低层次的家庭,因为他们惧怕下滑,惧怕好不容易才积累的财富被人占用;谁也都在寻找条件略优于自己、相对高层次的家庭,因为他们也期待上升。但这种上升十分有限,他们绝不找条件优越太多的家庭,因为他们害怕被对方看不起,说话都不硬气。
    归根到底,相亲还是一场盛大的个人营销和阶层买卖,房子、户口这些硬性条件都是摆在桌面上的交易筹码。

    延伸阅读
    北京户口:你以为自己站稳了鄙视链顶端?
    (作者:霍老爷,感谢授权)

    “鄙视链无处不在”
    1
    只有大爷大妈在鄙视链上吗
    这些天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是在中山公园给自己孩子相亲的一位大爷。有着北京户口的他自视甚高,正理直气壮的训斥一位拒绝了自己的姑娘。
    “你们外地人怎么还那么多事儿,能找个北京的够不错的了,还挑什么啊。”

    户口在相亲市场上的火热程度不言而喻。从一个小伙子的相亲对象要求就能看出来了:“要有北京户口,轻度残疾也没关系”。所以那个理直气壮的大爷,自然站在了相亲这条鄙视链的顶端。在他们眼里,没有户口的外地人都比不上自己的孩子,因此只能在收入、房产、外貌、身材上向对方提出苛刻的要求,这才配得上自己顶端的身份。
    但是,单单凭北京户口这一项条件,就以为能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大爷大妈们也就在公园,广场,胡同,菜场逛逛,要知道外面的世界里,鄙视链已经无处不在,而且不用等到孩子成年相亲,在只看得懂动画片的幼儿园小朋友那里,鄙视链就已经开始了。

    2
    鄙视链要从娃娃抓起
    现在想要在幼儿园里辨别一个孩子的出身有了一种新方法,不是问父母收入,也不是看孩子穿的衣服,而是和小孩聊聊他喜欢的动画片。
    而在动画片这个方法之前,是问孩子有没有英文名。早先刷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中产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幼儿园》,说的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母亲,不愿意让自己孩子和没有英文名的小孩交朋友的故事。因为一个小孩没有英文名,体现出这个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国际化培养的重视不够。进而反映出孩子家庭财力不够,父母认识不够的本质,因此这样的家庭不值得结交。
    而现在都不用等到孩子自我介绍英文名,听一听他谈论的动画片,就可窥之一二他的家庭。关于动画片的现在也有等级森严的鄙视链。金字塔尖的是《探险活宝》、《开心汉堡店》、《倒霉熊》等最新的原版英文动画片,排在第二的则是《迪士尼》、《海绵宝宝》、《托马斯小火车》等欧美日韩引进的中文配音的动画片,最末尾的是《喜羊羊》、《熊出没》、《猪猪侠》等国产动画片。
    看着顶端动画片的孩子被教育不要和看国产动画片的孩子交朋友,因为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因为顶端的小朋友看着英文原声的动画片可以学习英文,看迪士尼可以学数学,这让他们比同龄人从动画片开始就领先一步。这种来自中产的鄙视链,真正的可以算是龙武帝尊,“从娃娃抓起”。
    除此之外,中产们在其他消费品的选择上也颇为讲究。
    即便是没有闲暇在午后的咖啡厅细细品味一杯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咖啡,也要在上班路上匆匆捎上一杯三十几块的星巴克,而绝对不能用速溶咖啡来凑合。
    旅行不能叫旅行,更不是观光旅游,而是度假。
    度假绝对不能在国内,特别是人山人海的热门景点,而一定要去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实在不行也要去看上去比较高端的大溪地,普吉岛,马尔代夫这些海岛。去日本和韩国,已经是最低的标准里。因为衣食住行,举止投足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自己中产的身份。

    3
    消费主义时代:鄙视链无处不在
    中产身份,是大部分人向往的一个头衔,它代表着有格调,有品位的生活方式。格调一词来源于保罗·福塞尔的书《格调》。书中把美国的社会分为九个层次: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与看不见的底层。
    跻身上层,显然是一般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上层人士是“那些你从公路上压根就瞅不到影子的大宅的主人。”
    但是成为中产,就要容易的多了。
    在美国,民意测验显示,当要求回答“你愿意成为哪一阶层的成员”时,大部分人选择中层。当问题是“你愿意属于中层的哪一部分”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中上层”。
    成为中上层阶级是人们谙熟说可靠的梦想:这个阶级的习俗较之中产阶级稍显尊贵,易于辨别,便于习得。而如果做一名上层阶级成员,你可能会“因不知如何食用鱼子酱和某道法国菜,或如何使用一只洗手指的碗而脸红心跳盛宠病弱妃。”
    中产的套路,还是相对平易近人的,小资的情调和优雅的家庭成员,以及高贵不落俗套的气质,这些不管在电视里还是书里,都描写的很清楚了。大抵不过是买一些精致的器具,注意提升自己的气质,稍微有点钱,这一点都不难。
    因此中产们努力捍卫这条消费的高要求,借由等级森严的消费选择,新晋中产们完成了对自己的身份的维护。在这里,消费不只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单一方式,消费的选择成为了身份的象征,选择什么牌子的产品,都能折射出消费者所代表的层次,这是这些消费者在花钱之时获得的高于物欲的快感,那就是中产阶级的身份带给他们的高贵和不落俗套的骄傲,这份来自于新晋中产的骄傲,铸就了这个消费主义时代里最大的狂欢。
    美国的社会学家在二十一还世纪初曾经说过,“在目前,西方社会以及政治统治意识形态的时代已经过去,甚至掌握舆论的媒体都无法控制意识形态,现在统治意识形态的是消费。”消费的意识形态是维护一个圈子和阶层的重要手段。
    现在再要判断一个人的阶层,单谈收入就显得太过肤浅,毕竟暴发户的收入也相当可观。骄傲的中产们不仅要有相对较高的收入,还要在一切可承受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身份的消费品,从而得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普通人划分出界限,让自己彻底地,从普通人的身份中脱离出来,真正地成为一个自豪的中产。
    而消费时代物质的极大富裕,这个源自消费的鄙视链在不断扩大,以至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要多亏了嗅觉敏锐的商人们善于迎合消费者的直觉,他们竭力打造符合这群中产审美和需求的“高贵产品”,力求给这些尊贵客户不同于一般人的用户体验,使他们的客户相信自己的任何消费都能彰显自己的高贵。
    于是上至幼儿园学费,下至吹风机的价位,一切皆有鄙视链存在。从最开始的衣食住行打造升级体验,再到现在连精神生活的消费都要分层。一个无知的孩子一定不会知道,他从出生一开始就喝的奶粉和用的尿不湿,都是尊贵的中产身份体现。

    4
    消费的鄙视链背后
    是新晋中产们身份认同的焦虑
    想想在过去,想要当一个富足阶层的人远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只要成为“万元户”,就已经可以骄傲很久了。并不需要在众多鄙视链中,都位居前列,但是越是要事事争先,人们就越焦虑。这份无孔不入的中产鄙视链背后,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里新晋中产们的焦虑。
    按照国际公认的中产定义,中产需要在大城市里有房有车,无负债,生活体面。在这个房价秒杀一切的时代里,即便是月收三万这样一份让大部分人咋舌的工资,都难以轻松地过上一个体面的中产生活。
    一轮一轮的买房和车牌摇号不中,按揭首付比例提升,房价再次上涨,家庭意外变故需要大量金钱。生活随便扔过来一个打击,看似体面的生活就会瞬间破灭。就算是手握三万的月薪,这些新晋中产们也没办法真正认同自己的中产身份。
    在金融行业从业,都戏称自己是金融民工,IT从业者也都低调自称码农。要知道这已经是人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了。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生活在焦虑之中,暂时用消费的鄙视链给自己以身份确认的自信,是这一群生不逢时的新晋中产们尚能承担的骄傲。
    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轻奢”。轻奢不像奢侈那样成本高昂,但是却又给人以同样精致和体面的直观感受。
    中产没有能力斥巨资购买游艇或者花5个亿当学费练习投资。但是他们喝得起30多块一杯的星爸爸,而星巴克在中国的路线,就是吸引中高端人群,并且近年来星巴克还在各地设立星巴克臻选店,走的是更为高端的路线,更加迎合中产们的小资需求。
    除此之外捣蛋鬼日记,麦当劳的McCafe和肯德基的主厨特供系列,都显示出这两个快消和平价的消费品牌,开始重视起中国这群新晋中产们的需求。他们需要这种轻奢,来证明自己的中产身份。
    而在消费上追求轻奢的这群中产们,举手投足之间都要维护这份骄傲。与其说这是来自他们这个阶层给别人的鄙视链,还不如说这是他们在维护自己这个阶层被现实蹂躏的尊严。
    毕竟,在高端健身房办得起贵宾卡的用户可以鄙视普通年卡用户,但是普通年卡用户在经过小区和公园的公共健身器材附近之时,心里还是有小小的自我满足,这份满足和贵宾卡用户看到他们的满足无异,毕竟都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而白领们上班路上宁可打车堵在路上,感觉也会比当年在地铁上挤来挤去要好很多。这种轻奢的选择,不能让他们跻身上层,但却可以让他们脱离曾经的底端,些许缓解他们焦虑的身份认同。
    《格调》的英文是class——阶层,作者细致的将美国社会分为九层,郑恩柏其划分标准精确到了衣服的颜色。而实际上每个社会都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印度有种姓,美帝有九层。每一个阶层都需要一个具象的物件来确保自己的身份,这和原始人不同部落之间的图腾崇拜一样。
    而在现代,不同的消费品甚至就是不同群体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的狂欢天下第一兵,在新晋的中产阶层这里来的更加猛烈,因为他们急需这一身份认同,却又不像是相亲市场上的北京大爷那样有着盲目的底气,他们对现实更加清醒。
    因这种鄙视链更多的是中产们自我的戏谑,就像是丧和颓一样,是严峻现实下他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用来鄙视下层的工具。毕竟鄙视本就无穷无尽,处在鄙视链的哪一段上,都要承受上一层的鄙视。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经管之家论坛客服橙宝个人微信号,按说明操作即可获得10个论坛币,而且她会在朋友圈不定期发布精选经管学习资料礼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