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先进事迹为啥有的娃爱学如命,有的娃学习像要他的命?-甜果果SCandy

    为啥有的娃爱学如命,有的娃学习像要他的命?-甜果果SCandy
    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知性逗比德国儿童教育学者,精通英法德三语,游走生活于多个国家和文化运动会赞词,通过对无数孩子和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孩子生命轨迹的思考,呈现给你一副儿童教育的总体画面。

    学神谢耳朵镇楼
    最近关于牛娃、神童的帖子挺多,搞得大家一惊一乍的。先有五年级小盆友复旦旁听《量子力学》《航空与航天》,后有清华附小六年生大数据分析苏轼,网友们惊呼:不是教授、博士、程序猿,都不敢当父母了。
    本Bing私以为,唬住大家的,并不是这些娃有多好的父母,多高的起点,而是在普娃们在学个习就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好吧没这么夸张,但承认吧!99%的娃对学习都是不自觉的)同时,牛娃们对求知、探索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才十一二岁就已堪比研究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就要深究一个问题,为嘛普娃天生学习不自觉,而牛娃天生爱学习花骨朵儿。他们是两个物种吗?
    02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提一个插曲,那是两个学霸的巅峰对决。
    那是几年前,我在国外某博看到一篇优秀鸡汤文,洋洋洒洒,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科学本源:
    人类幼崽和任何动物的幼崽一样,按照进化的设计原则,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依赖母亲”和“学习生存技能”这两个最重要的生存行为之上的。
    呆在母亲身边产生快乐,确保了幼崽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和照顾舞阳天气预报,如果不快乐,它就会到处乱跑,死亡的几率会很大。没有“呆在母亲身边很快乐”天性的物种,根本就不会延续下来。

    和妈妈一起必须很嗨森
    否则会挂掉
    非洲草原上的小狮子最喜欢的互相追逐打闹,是在为将来猎食进行预备,同样人类的孩子也一样喜欢在户外追逐打闹——也是为未来的生存(采集狩猎)做预备,“爱玩”也曾经是个很有用的天性。
    简单来说,“玩闹”相当于人猿时期的“看书”。

    玩闹必须很嗨森
    否则会长大成学弱
    然后挂掉
    然而,人类莫名其妙地进入了现代化信息社会,我们的生存方式,也莫名其妙地从过去的“采集狩猎”变成了现在的“知识学习,信息处理”。
    于是为了适应今天的生存方式,本应该在母亲膝下承欢,在户外追逐玩闹的人类幼崽,早早地离开了母亲,规规矩矩地坐在了教室里听课,啃书本做算数,这都违背了物种幼崽的天性,是一种天大的罪恶。
    最后一句杀伤力max的“把童年还给孩子”结束(全世界的鸡汤狗都煽情),全文非常有说服力。我Bing给满分。

    03
    在评论处蓝伟光,剧情反转了武装神姬。一位一看就是早早把娃往各种培训班塞,娃非私立不读那种高知“鸡妈”,义正言辞地提出了驳斥王鱼行动,并支持者无数:
    没错,呆在母亲身边,爱户外玩耍,都是人类幼崽“动物性”一面的本能,但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变了,才几万年间lc王道,我们就不再像人猿时以采集狩猎维生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处理信息是我们现在的生存之道。可惜进化的速度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我们才会还存留着人猿时代的天性,就像智齿,盲肠,抓握反射这些已经弃用的进化遗留一样。但这种本性让大部分孩子在今天的学习模式下万分痛苦。
    但是,物竞天择,既然亿万年来,生物一直在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那孩子就也应该抛弃那套早已不适用的“天性”,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生存规则,适应在孩童期离开母亲,坐在教室,阅读和运算,尽早进化出从这些行为中获得快乐的本能,而不是从天性的“在户外玩耍”中获得快乐。
    如果代价是孩子视力、体能会退化,从进化的大视野下气吞斗牛,也不见得什么多天理不容:鼹鼠居住在地下视力退化为0;海豚和鲸从陆地回到海里生活后下肢退化成鱼尾。香粉世家。。为了适应环境而退化掉不必要的功能,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啊!
    所以从不可避免的进化角度说,我们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快乐才是适应环境和进化方向。
    “快乐教育”则是顽固不化的抵抗。
    这个反驳我Bing也给100。

    04
    按照这两位学霸的说法,我们不妨这么理解:
    普娃就是“天性”还在为“采集狩猎”式的生存模式服务的人类幼崽,天性是偏“动物性”的,普娃的外显特征是:爱玩闹,不爱学习;
    而牛娃,就是“天性”已进化到为服务“信息处理”为生存模式的新型人类了(就好像有部分人一生都不会长智齿一样)。天性则偏动物性的反面——“科学性”。牛娃的外显特征是:爱学习,而且是本能的爱。
    科普:随着人类饮食越来越精细,不像人猿的时候啥都得咬,智齿没用了,牙床变小了,智齿就会引起很多不适朋薇。所以没智齿是进化的表现。
    人类的进化方向,画皮姐目前看是离“动物性越走越远”没错。人类至今有四套认知系统:动物的,智人的(5万年前后语言发展后),幼儿园教师先进事迹符号的(5000年前文字发展后)和“科学的”(500年前文艺复兴、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发展后)。
    系统越低,一个人越难在现代社会谋生。
    每一套都比前一套更偏离生物的本性,更难掌握,更消耗能量(烧脑),更慢速,因为要慢慢想,不能靠直觉,拍屁股。
    人需要长期的训练才可能克服动物的本能,习惯性地去使用高层的认知系统。所以大部分人总是倾向于使用低层的认知系统(偏动物性),因为省力又好看啊:
    打个比方鱼祖神珠,“我的闺蜜近来跟我吐槽。百隆东方城 。。。”的微信文章阅读量随便能10W+;用科学方法三段式嫤语书年,罗列分析大数据的文章?哈哈哈哈,阅读过一万我请吃鸡蛋!
    整个人类总体认知系统升级的速度非常慢,文字从发明到在全人类普及,用了5000年——二战前后人类的主体还是文盲。能用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去理解世界和思考的,估计1%的人都不到。
    而“小六学生大数据分析苏轼”的牛逼之处,在于:这些十一二岁的娃早已在用第四套认知系统写出论文了,很多成人都还在用第二套呢!
    05
    更牛逼之处是,他们对使用第四套认知系统,居然能产生“快乐”这种情绪。
    这要解释下“快乐”是怎么来的?这是生物在做了对生存有利的事情时,大脑辨认了出来,觉得宝宝你干的不错,就释放快乐荷尔蒙(其中包括多巴胺dopamin 内啡肽 endophin 血清素 oxitocin等)以资鼓励,相当于给你个棒棒糖。你开心了,尝到了甜头,就会再做这种行为,从而强化这种行为。
    这就是大脑的奖励系统。“快乐”就是这么来的。
    可惜进化这货不太靠谱淮汽集团,这系统也是它的杰作,有bug的。赌博吸毒沉迷网游,都是它的副产品。
    我们早就不靠到林子里追兔子来吃饭了,但娃疯跑了一阵,大脑却觉得又练习了追兔子,于是释放点某胺奖励一下,于是娃很快乐。尼玛快乐个屁啊,高考又不考谁跑最快。
    但素偶们的牛娃,他看了一阵书,思考了一下,推理出一个道理,这时他的大脑觉得宝宝又为将来成为学霸拿个藤校、牛司什么的offer迈进了一步,于是释放了某胺奖励一下王天雷,所以牛娃很快乐。
    所以普娃和牛娃的本质区别,到底在于大脑的奖励系统【对什么】做出奖励嘛!
    06
    说回前面提到的,两学霸用进化心理学角度争论孩子教育。我相信哈努曼奥特曼,我们的娃,作为个体处于进化大潮中,天性是同时具有“动物性”和“科学性”的。
    动物性太明显不说了,科学性嘛,你看——每个3、4岁孩子在自己发现了某个规律时,都是非常兴奋快乐的。这说明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是有点靠谱,放了点某胺出来的。
    但之后,有的娃成了牛娃,有的娃成了终日抱着手机玩农药,一看书就要他命的普娃,主要还是看父母和学习环境怎样对娃进行正向和反向刺激和强化。
    最开头提到的一系列牛娃,家长都是高知,他们自己享受学习,有敬畏知识、崇拜学习的价值观,所以会对娃的学习行为。例如娃看了一本书,搞懂了一个道理,家长就做正面的反馈——表扬,赞美,鼓励,给个糖什么的,这就正向刺激娃的大脑释放某胺,娃“爱学习”的行为就得到强化了。
    本身知识程度低,也有当年考学很痛苦的学霸(做噩梦还梦到高考的),他们本身就对学习有种下意识的厌恶,对”学龄前的孩子学习”的看法更是“放过孩子”,“还孩子一个童年”了,那谈何正向刺激呢u掌柜?于是娃天性里的“科学性”就慢慢丢失了。
    07
    其实,娃的潜力很高,很多家长低估了而已。我当年的小学(一个省重点),记得五年级寒假书单就有《悲惨世界》《百年孤独》这种大部头了,《百年》我还是一天看完的。
    基本上,如果在牙牙学语阶段就已经接触绘本、口述故事、进行音乐艺术美育,三四年级完成识字要求(不必超前学,三四年级的识字量已经可以进行大量阅读了),又培养了较好的学习与阅读习惯的话。那在四年级左右开始大量阅读(尤其是有师长的引导),加上一些思考探讨的引导,到了六年级就会有近似于“分析苏轼”的优秀的科学头脑,而且阅读量和知识面都可以很丰富了。
    我接触过、教导过的不少学生都有这个水平,而且他们还没有清华附小这样顶尖的原生家庭和学校质量!就是一线城市,稍微好点的家庭而已。
    但你放羊6年夏佐直播间,指望娃一看到课本就某胺飙升?那就得指望娃骨骼清奇了。。。
    通篇总结就是:
    1.牛娃不是神童,不要低估了娃
    2.从小引导,正向强化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英华兰DrBing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甜果果SmartCandy

    聪明的糖,有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