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心电图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主编温静

    为什么说媒体需要首席社群官-主编温静

    传媒内参导读:时代在变,人们越来越成为手机党,于是,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各路专家,提出手机台的解决方案,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的微信,以及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微信,则成为一种新的形态,也可以形成新的解决方案。以前,有影子武士来开辟正面战场之外的第二战场,那么,以微信为主战场的社群,运营得当,也许也能成为第二发行渠道。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胡瀚中
    前不久,“微商式新媒体人”在新媒体人当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其实,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是没有办法完全分开的,连马云都只是主张“认真生活、快乐工作、保持理想”黄克强。

    (我不是不让你刷工作动态,我主张你刷,但是,要感觉得到这种状态“爽”!)
    路人甲:为什么要做新媒体人?
    新媒体人:没有钱了,肯定要做啊,不做没有钱用。
    路人甲:你有手有脚的怎么不去打工?干点儿抓革命促生产的实事?
    新媒体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上生产线身体不行,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搞搞新媒体这种事情,才能维持得了生活。
    路人甲:那你觉得是做传统媒体好还是做新媒体好?
    新媒体人:到新媒体部门上班,感觉像回家一样,我一年回家,大年三十晚上我都不回幼年记事簿。平时家里出点事,我就回去看看。在新媒体部门里面上班的感觉,比以前传统媒体部门好多了。在以前的部门里边,一个人很无聊,都没有朋友,进了新媒体这个圈子里面,感觉个个都是专家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在朋友圈刷工作动态……

    想要新媒体人在朋友圈里秀生活,把生活和工作完全严格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你可能也偶尔有几个高端的朋友,在朋友圈中喜提玛莎拉蒂,每季度都去塞班岛晒太阳,免得古铜色的皮肤变色……
    你敢信吗?
    互联网下半场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冤家父子,更有人提出了微信互联网这个概念。(详见各“微商式新媒体人”朋友圈)
    微信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当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家里的电视个把月都不开机,大量信息来源于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时候,微信以及基于微信的各种社群,早已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地。
    适应于这个新的传播生态,媒体通过微信生态系统来发布其产品,就已经衍变成为一种信息生产行为。
    传统媒体较之完全的新媒体机构,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相当大部分的传统媒体都拥有热线及客服部门,改变其部门职能,将其演变成为配合新闻生产部门的社群服务部门,就可以在微信上开辟第二传播渠道。构建架在微信上的“影子台”,这种争取实际到达率(而不是传统开机率与收视率)的行动,有可能真的成为传统媒体的红海行动。我总结不同社群流派的操作办法,提出了三层塔式群的媒体社群构筑办法。
    第一层群为只有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群罗湘晋,用于策划指挥协调各个社群的协同工作。
    第二层群为以记者个人名字命名的记者+专职人员的工作群,如某电视台财经记者牛化腾工作群(如果有化名体系,可以用化名裘继戎,比如说牛牛一百),群主由专业社群工作者担当。
    第三层群是由记者群中的核心关系人与记者和专职社群工作人员共建(需要有专业的激励机制与共建办法)。

    一、虚实相映:
    人只会与自己有关系有关联的人有效社交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讲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说的是太极拳师与对手技击时,用巧劲来控制力的方向,化解对方力道的原理。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

    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你至少有一个可以发力的有效接触点。没有有效接触点,媒体做社群和胡乱加人的微商又有什么区别?
    让新媒体人如同微商一般加人?不存在的!不必要的!不可能的!
    媒体有自己独特的有效接触点,其中,最有效最高频的接触点就是记者。
    如果微商加人是见号就加无差别骚扰,那记者加采访对象为好友,则更加合乎常情、顺理成章。如果预先加以说明,节目播出了,记者或者他的伙伴会将媒体新媒体部门制作的网络视频传给被采访者,那就不仅不是无效社交,而是一种能够黏住用户的后续服务。
    这是一种虚实相映的沟通模式,来采访的是面对面见过的实实在在的人,后面的交流,是基于互联网的更符合效率规律的互动。大家彼此加了微信以后,不必打电话,不必每次交流都花费用。大家再有事可以常联络,并且被采访对象也可以介绍自己有同样需求的朋友加记者为好友。互动将更紧密,更高效。
    这种社交,是有关联的熟人之间的熟人社交。这种关系的维护是将记者个体的职务关系,以后面所要讲到的方式转化成为媒体可以存留的关系资源。
    二、双狙人式的专业配合:
    社群专业人员与记者共建群
    直接由记者来完成所有的工序是不恰当的。
    记者很苦逼,不佛系(许多壁画的佛,都有好多双手好多张脸好多双眼,不止三头六臂),什么事都交给他们去完成,他们完成不了。
    社群的专业性很强,即使是优秀记者,他们也可能执行不了。
    应该用的方式是记者作为关系的关键引进人,他们首先在工作当中,自然地加一道工序,加工作对象为好友,然后,社群团队建立以他为核心的工作群,群的主要维护人员是专业社群工作人员。
    这种方式也能解决许多媒体在内部架构上将传统业务部门和新媒体部门完全割离的弊端。
    有些企业,采用的是完全使用主权归公司所有的手机、电话号码及微信号的策略。但是,这样做的企业基本是规模低于200人的小微企业。这一策略,新闻单位并不能完全照搬。
    同为记者,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有的人用三星,有的人用苹果,有的人用vivo,有的人用小米。统一配发手机,无论哪一款何再贵,都可能不合适翁晓萌。同为记者,有人工作就是生活,有人会用两个电话号码将工作与生活区分开来。
    所以,媒体社群策略,最为恰当的办法就是混编,记者自行决定使用什么号码为工作微信码,并将工作微信与该号码捆绑起来。专职人员使用单位有主权的可以回收的手机与电话号码并绑定相应的工作微信来执行社群工作。

    这样,即使将来人员流动了,记者可以将自己的电话号码与该微信号解绑,将该号转让给接手的记者。群主也可以将新的接手人员加到群里并更改群名,媒体的公务关系不会因为人员流动而流失。
    记者负责作为与目标对象见过面的实实在在的关系人,在某些关键场合出面,而服务工作或者群联动工作,则由社群专业人员执行。
    三、不做排枪枪毙党: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据社群特点重构内容。
    相当多的新媒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在做传媒产品的搬运工。哪怕你的作品再好,有80%的作品能得韬奋新闻奖,你也不能就只是转转码就发出去。场景变了,一切就都变了。
    电视栏目,尤其是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栏目,一般都会综合化,那些内容编排是适合于电视播出的,但如果场景换成了社群,简单粗暴的转发就不恰当了。窝在沙发里随意看到的新闻,再在手机上被强制收看,就是扰民。
    由记者添加的好友,需要加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作用微信好友,陈凯师需要通过一定话术,了解目标对象的消费能力与家庭财产支配权,或者其他方面的重要数据,并与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归档。群规需要预先设计,日常需要管理维护。每晚的活动,需要预报与主持。其难度往往高于做一档栏目。
    社群工作是一件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专业性的工作,就交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做。只要专职人员加了目标对象为好友,并且将他们科学地归档做好标签。哪怕不通过群,仅仅只是进行朋友圈静默推广(根据标签分类发布),也能够在不扰民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传统媒体节目的影响力,真正提高节目的到达率。
    针对被采访对象相关的视频转发是一种延续服务,但是,如果要采用社群联播等手法来发布媒体产品,就要分场合分目标对象分时机。建群不易,活群更不易。建立社群,当然免不了群发,如果一定要进行百群联播式的操作,文稿拆分开来后群发,效果会好于视频与音频。有预告的专题性的7天内周期的分享好于无预告乱转发。单纯的无差别群发,其实是不了解人性,人们只会对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更宽容。
    如果被采访对象是某些方面的专家,并且媒体的影响范围,是一批有着同类需求的人,比方说新型农民,他对于提高其生产效益的事,哪怕是付费进群,也会很活跃地参与。
    那么,只要你的运作模式建立恰当,只要你后面的商业模式设计得当,你完全可以让被采访对象以语音分享或者视频分享的方式来为你的受众群作分享。在这种常态化的分享当中,商务运营人员,可以在价值分享的时候,做种草动作(读者请自行百科),将某种需求潜移默化地植入到粉丝头脑中。
    在现在这样的信息丰饶甚至过量的世界里,人们一方面不能完全拒绝广告,另一方面,也不会单纯地反感广告宣传,只要广告是对人们生活有用的信息,人们不会反感,反而会认为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服务。这种以微信群为主要阵地的带有一定商务目的的分享,只要传递的是有价值的信息,人们就不会屏蔽。
    在内容策划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已有产品进行重构,使其适合于社群传播。并且,如果已经建立了与目标对象之间的微信互动通道,在其他圈层的群的吸粉手段完善之后九维武林英雄,完全可以将社群联播工作栏目化,可以相对脱离于母体,做一档社群传播类节目。社群将有可能成为电视人办的脱离电视而存在的,只在互联网上播出的视频分享平台。它所输出的是电视上所无法透彻传递的价值,更细更直接更容易产生交易。
    四、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媒体产品为中心
    传统媒体在新的互联网世界不适应,首先是因为思想理念不适应。变专业思维为用户思维,变权威思维为服务思维,才是社群工作可能成功的核心重点。社群执行事实上是用户关系维护的职能,如果你的观众只是被你当成是你发布的对象,如果你根本没有当他们是你的用户,所有一切的基础也将不成立。
    五、社群工作的角色分配

    媒体完全可以通过三层群的构造策略,建立起新的基于手机的第二发行渠道。这一渠道搭建成功,传媒的运营也将发生改变心肌梗塞心电图。



    时代不同了,媒体也将需要它的首席信息官。
    六、建立有效的二传三传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社交圈层。简单一句话,就是甘于被人利用
    社群建设的一层群二层群,建立起来是容易的。照猫画虎,很快就能建立起来。难的是从第三层群开始,与媒体外的目标关系人共建的群上上城五期。这事说难吗,难,说不难也不难。如果一个传媒与他的采访对象服务对象没有恰当的共同点,那就谈不上多层社群了,上下同欲者胜,网络上本来也有一些产品可以让利益相关人用你的信息,置入他们自己的广告,你关心到对方的利益,就有可能产生合作。
    如果你是从事农业的,如果能够以直播等方式让潜在的城市消费者看到某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并且你可以为某些合作社做一定的担保或者背书,那么,这样一档基于社群的,可能不在电视上播出的定期直播分享,就有可能拥有一批城市群体的关注,在某些大城市,一个社区就有上千户家庭。
    采用恰当的分销模式,你就有可能实现社群电商卖油翁原文。
    七、在变化了的场景下,建立新的适合于手机党的发行渠道
    时代在变,过去,人们在一起边吃饭,边听单田芳老师的相声,这是一个场景。但后来,除了晨练的老年人,买收音机的越来越少了,场景变了。再后来,随着汽车的普及,各种交通音乐台鲁格p08,又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时代在变,人们越来越成为手机党,于是,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各路专家,提出手机台的解决方案,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的微信,以及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微信,则成为一种新的形态,也可以形成新的解决方案。以前,有影子武士来开辟正面战场之外的第二战场,那么,以微信为主战场的社群,运营得当,也许也能成为第二发行渠道。
    我们没有去质疑甚至嘲笑所谓微商式新媒体人,他们用的那些加我们为好友的号徐亮烤蹄,有可能本来就是工作号,对我们来说,刷朋友圈,是我们的生活,对另一些人来说,那是一份有KPI考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