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为预测台风古人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安溪县防汛抗旱

    为预测台风古人竟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安溪县防汛抗旱


    最早的台风记载
    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地方志中有关台风的描述很多珍·玛奇。最早在《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有关于“八风”的记载,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对风的观测研究已相当细致。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时空天书。
    >>>>
    飓=风+具
    飓风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早,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在九世纪的《岭南异物志》中谈到飓风或台风到来之前,会出现一种特别的风,称为“炼风”。在《岭表录》中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是最早关于台风天气预测的记载。
    《岭南杂记》中对飓风、台风的描述就更加详细:“……之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为飓母,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台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蛇魔追魂阵,少则昼夜,多则三日,或自南转北,或自北转南泰微课,阖夏时阳气司权,南方之气为北风摧郁,郁极而发,遂肆横激,其转而北也,因北风未透,南风即起,北风之郁,仍复衡决绝密策反,必倏有西风,其台始定,然后行舟水象分期。”还有,“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飓无常期,台经旬日。船在洋中遇飓可支,遇台难甚宁乡千佛洞,盖飓散而台聚也。”
    从古代文献记录中不难看出,古人已经对台风、飓风,甚至是影响台风的风向等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
    南越志对台风的记载
    古代的台风都影响哪里?
    《岭南杂技》中的“岭南”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唐朝时还包括了曾属于中国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代。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岭南也是台风多发和容易登陆的区域。
    历史上的台风灾害就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元大德五年(1301年)记载:“七月初一,大风,屋瓦皆飞,海大溢,潮高四五丈,杀人畜,坏庐舍,漂没人口一万七千余。”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亦记载:“八月三日,温翠苹飓风、潮溢,居民溺死无算。骤雨连宵,浦潮相接,上海城内水高五尺多,乡民船行田中,花豆皆腐,大疫。”可见,历史上台风多发生于农历7月和8月。由于对台风的防御手段有限,一旦台风发生,就会对城市建筑、农业造成巨大破坏,威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
    一些地方志关于台风的描述更加生动。《苏州地方志》中记载:“三国(吴)太平元年(256年),八月朔,大风拔木,太湖溢,平地水高8尺。唐长庆二年(822年)大雨,太湖溢,平地乘舟。唐长庆四年(824年)夏,太湖溢。”
    我们的祖先如何预测台风?
    由于没有各种气象观测设备、手段以及当今天气预报应用的各种科学预报方法,我们的祖先主要根据天象和物象等征兆来判断台风的位置。当然千寻网,其中的很多方法也是古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累积的经验。
    比如“东风转北,搓绳缚屋”,大量浅海鱼类上无敌雷公号浮,较大的深海鱼来到浅海等,都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
    1天象征兆
    《岭表录》中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飓母”也称“台母”,是福建等沿海渔民根据天空现象观测台风的一种经验,当台风中心距离海岸大约五六百公里时女帝汐颜,沿海处可以看到东方天边散布着如乱丝一般的云朵,从地平线像扇子似的四散开来(气象学上称辐辏状卷云),约六七千米高,且在早晚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霞,渔民看到这种彩霞,便知台风即将来临。
    2风向预测
    古人也常根据风向来预测台风。渔民中流传着“一斗东风三斗雨”等谚语,“三斗雨”指台风雨。台风多半来自东南方的广大洋面,当某地受台风前半圈外围气流影响,出现西、北、东三个方位的风向,且要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即成为台风来临的预兆。民间还有“海底照月主大风”的经验,是指有时台风来临前,有的地方几乎是静风,海面上平静如镜,月影清晰倒映于海中。

    3大海预测
    海吼:台风来临前二、三天,沿海还可听到海吼。其嗡嗡声如远处飞机的声响,又如海螺号角或远雷回旋,在静夜尤其清晰响亮优优团。当声响逐渐增强时,表明台风已逐渐逼近;若声响减弱,说明台风渐渐离去。浙江舟山群岛有一面临大海的岩洞,在台风来临前几天,会发生海响,先民们借此来预知台风。

    海边岩洞
    4物象征兆
    海鸟着陆:台风来临前,还可看到大群海鸟朝陆地方向急急忙忙飞去,有时飞鸟疲惫不堪,以致跌落在船上或海面上,甚至会出现群歇在甲板上,任你如何驱逐也不肯离去的怪现象。
    亦或大量浅海鱼类上浮,较大的深海鱼来到浅海。

    本文来源福建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