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为何“王家洋不姓王?刘坪不姓刘?”寿宁这个地方充满道教玄学轶事……-今日寿宁

    为何“王家洋不姓王?刘坪不姓刘?”寿宁这个地方充满道教玄学轶事……-今日寿宁

    坑底林
    坑底林形景1951年图
    村名溯源
    “四面青山高拱,天设自然城廓。小涧活水长流,村抱数曲清江。竹林阴翳,顿改市朝之色;鸟声上下,宛若丝竹之音。聎屋舍之深幽,仿佛仙居;睹人丁之众盛,依稀城市。形若盘古,美可茹而鲜可食;状似隆中,膝可抱而歌可吟。媲美谢家青山,何异晋代桃源。村外有良田禾稷,因时而艺;宅边有美圃蔬菜,随种获收。尽可高卧求安孙恩书,何妨枕名漱流。家务农桑,士女有盈宁之庆;人崇俭朴,长幼无奢靡之风。洵哉仁里,允矣乐居。均获螽斯之蛰蛰,良有以也;各享瓜瓞之绵绵,不亦宜乎”
    ——大清乾隆 禹圭陈商元谨跋
    该村故此得名赵华山。
    大事记
    竹管垅乡(旧时称竹管垄)人类大规模的迁徙至此的主要时期是明初时期。

    坑底林叶氏始祖于明永乐辛卯年(1411年)由斜滩三澄桥迁入。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六月,暴雨连降3日,三十日申时水落风起,山洪暴发,山崩地裂,坑底林一处民房被压倒。
    1932年杨明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挺、叶茂在坑底林组织了红带队。
    坑底林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受周边革命风潮影响建立革命武装组织---红带会,继后成立苏维埃村政府;
    1934年12月,坑底林村红带队参加了在布罗宁的大汇集,对各村红带队进行整编,使各村革命有组织性,造成很大的革命声势。坑底林被编为第二中队。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竹管垅天花疫病大发,坑底林尤为严重,15岁以下儿童多发病,幸存者皆垂头斑面。
    1949年7月,坑底林解放。
    1950年,竹管垄成立第一个乡——
    斜滩区坑洋乡(坑底林、李家洋),驻地坑底林。
    1958年6月18日,建立坑底林大食堂,9月15日竹管垄境内成立坑底林小公社,11月撤坑底林公社设竹管垄梧岗亭幸福人民公社。
    1988年10月31日,后东岔村发生特大火灾,烧毁房屋9座,过火面积达6000平方米,67人无家可归,粒米无存秋山奈奈,经济损失达20余万元,这是本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火灾灾情,全村81.8%的房屋被烧毁。
    村情概况
    坑底林行政村,原下辖王家洋、高山后、后东岔、党头山、店下、下楼和坑底林7个自然村,现仅剩坑底林、王家洋和北洋新村(1989年后东岔因火村毁搬迁至此)。总面积7803亩,海拔523米,年平均气温19.6摄氏度;全村225户,784人。存姓为叶、柳、周、吴、龚等,其中叶、柳为主姓。该村最早迁徙者为主村坑底林村的叶氏世祖叶永富公(1633-1700)于清初由龙滩三澄(今斜滩镇三田村),是大明永乐辛卯年(1411年)北浦(今犀溪镇犀溪村)叶氏外迁的一支,现达十五世之久。
    现该村土地面积5.3平方千米,水田面积435亩,茶园面积1526亩,其中竹林面积746亩,储量居全乡之首。解放前该村居民生活相当贫困,有民谣曰:“坑底林,坑底林,山高岭峻地不平;十年九旱收成无,担柴买米下斜滩。”解放后村面貌大为改观,主要经济收入靠毛竹和茶叶,其他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薏米等。

    主村-坑底林村
    作者叶树福曾感触于《永富公赞诗》中“深隐坑底”者就是永富公(即魁二)的记载,分析永富公(1633-1700)当年隐居坑底林该是在成家立业之前。查阅《寿宁县志》等有关“寿宁大事记”发现,顺治初期的寿宁县动荡不安,反清复明军及各路流寇四起,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在顺治五年(1648年)之时,清廷派饶崇秩率兵五百余名平定寿宁。也许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魁二公离开三澄隐居坑底林。(《坑底林叶氏总谱(2012年版)》)
    坑底林村被誉为大学生之村,重文兴教,蔚然成风武田弘光,前清时即有正濬公、宜扬公先后入庠董鄂氏。早在光绪年间设立私塾,为全乡较早开设教学的村之一,当时收学生4人,文革期间“工农兵”学员的全乡指标均被坑底林占据。

    祠堂
    祠堂于嘉庆二十年正月初四建于本村墘下,坐丙向壬,基上崇一级,为先灵寝庙,左右两轩中正堂,直出为序伦。前厅厅边转出祠门大路,周围墙垣,垣外路下,涧水长流,祠中祭务坚致,不尚雕饰,期垂永久,且易修理。(摘自 大清道光七年贡生宗弟拜撰文)


    中堂
    坑底林祠堂与著名戏剧艺术家叶明生教授还曾有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叶明生教授年少时因政治灾难无法升学深造。1959年秋末的一天,村里来了县剧团。当年仅13岁的叶明生得知戏团来村,他按捺不住跑去找老师收他为徒。但招生前需测考,画皮姐当晚剧团演出前,他被叫到祠堂的戏台上测考方正喵呜体,开始时他还在幕后考声音,后来大幕被突然打开,台下顿时炸开了锅:叔伯们的痛骂声,堂兄弟们的哄嚷声,婆母们的哀叹声,纷纷攘攘、如潮涌动。因旧社会视演戏为下九流的行当,乡村素有“戏班做,戏班食,戏班散了做乞食。”之谚,并且许多宗族都有“戏子不如祠”的族规,族中老人勃然大怒。顽强的他咬紧牙关,涨红着脸,憋足劲,鼓起勇气唱到师傅喊停为止,终于他如愿以偿的进入县喜剧班,开启了戏剧艺术之路。(摘自叶树福《叶茂寿宁》)
    前厅门廊
    中堂戏台
    戏台八卦顶
    戏台为办学改造
    竹管垅五十年代始办公办学校,最早的是坑洋小学,校址就在坑底林。该村学历最高者是叶明生之子江峰,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双硕士、博士。
    坑底林食堂
    村中央有座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的二层土木结构的集体食堂,正门书写楷书大字---坑底林食堂。该楼房至今保存完好,时代感强。食堂1961年解散并成立大队。
    贡元屋邸
    门框雕刻
    古民居房屋以木钉架构
    咸丰九年,坑底林叶氏宜苍公(叶氏八世)福建提督授予,例加贡元。贡元匾额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期间被毁,字迹难辨。
    坑底林村造纸厂
    1978年坑底林建造纸厂,当时聘工人18人,日产包装纸(旧时草纸)300多斤,年产值10000元,是当时村办企业的先进单位。
    坑底林村金狮茶厂
    公司位于寿宁县竹管垅乡坑底林村,是一家集茶园栽培管理、茶叶初制生产、精制加工、销售、科研和弘扬茶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企业。拥有一座1400多平方米厂房,标准化生态茶园基地150多亩,可通过网络进行360度视频监控,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拥有可控茶园1000多亩。生态茶园成立茶叶加工、茶叶检验和生化实验室,开展对茶叶生产过程中茶多酚等物质变化情况的研究。公司已通过了食品类QS认证,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注册“垅鸣香”商标,生产高山乌龙茶,高山红茶等产品,其中高山乌龙茶“金秋韵”系列于2012年11月荣获宁德市第五届茶王赛“茶王”称号。2013年,“竹韵红”与“竹韵香”在省农业厅举办的春季名优茶评比中分别获得“省优质奖”。
    金狮茶厂得名
    金狮茶厂所在地,其山形地势宛若雄狮昂首啸吼状,狮头面向坑底林村,素被坑底林村民认为是该村的风水宝地,故因此而得名。
    人物
    第一世祖 永富公
    林泉爰处乐尧天,深隐坑底胜谪仙。名利无关多克累,云祁衍庆诵公贤。不辟榖兮不访禅,终朝积庆乐无边。畊陇採野追先哲,功绩遗传著谱篇。晋接相邻且布施,远方近处沾恩垂。当年积善传千古,子子孙孙仰所为。
    叶明生 自学成才的楷模
    叶明生,寿宁竹管垅乡坑底林人氏,福建艺术科学带头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被国内外多所大学聘用为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被台湾大学誉为“大陆大师级田野调查高手”,文化部艺术科研专家信息库成员,被联合国教科文卫委员会国际木偶联合会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该机构中国专家委员,为我国首席世界级木偶艺术研究专家。
    坑底林民谣
    坑底林,坑底林,山高岭峻地不平,
    十年九旱无收成,挑柴买米下斜滩。
    千年肩担万年筐,压得背驼腰也弯,
    挑担郎子苦连天,成年扁担未离肩。
    玄学圣地王家洋村
    历史解读
    为何“王家洋不姓王?刘坪不姓刘?”
    据《寿宁王氏》记载,王氏一祖王五二于,天历二年(1329年),由王家宅迁至王家洋,后因匪患再迁罗盘(今刘坪)。
    王家洋与柳氏家族
    柳姓为王家洋主姓。家业地本在寿宁鳌阳镇小东门(632年-至今)王家洋柳氏祖柳上芝曾任三任知县,在寿宁境内购置多处地产,在王家洋设粮仓并圈养马匹(根据老村民回忆儿时见旧屋景,有见屋内立柱,不如梁粗、不承重,应是拴马之用,粮仓地基仍在。)柳上芝派其子柳椿公(生于1685年)(曾任鳌阳掌教)到王家洋收田租,管理家产,运送粮食回城关。之后,柳椿公之孙在濂君、在浩君(雍正癸卯元年生(1723年))定居王家洋。
    相传王家洋由真武帝坐堂(现仍存真武帝木刻雕像,柳氏迁王家洋时已在),真武帝左脚踩蛇,右脚踩龟。整个王家洋属“蛇形风水”,王家洋村民便在“蛇头”位置(风水集结地)建桥建庙,庙宇旁设货铺、油行。


    由于柳氏宗谱因逢乱世有失,现今版本未直接记载柳氏最早定居王家洋时间,需按家谱氏系图推算,由于家谱中人物生卒年并不全,因此推算如下:柳椿公生于康熙己丑年(1685年),拔贡约在20岁时;在濂君长子生于乾隆庚辰25年(1760年),其妻生于乾隆己末年(1739年),综合古时农村人类繁衍规律推算,柳氏祖先定居王家洋的时间应在1730-1760年间。
    胡氏族
    王家洋曾有胡姓氏族。1942年前后,在王家洋有胡氏五兄弟,人高马大,在村里无恶不作。在前塘(斜滩)与长溪(平溪镇)土匪头李奶恩勾结,劫掠王家洋柳氏在濂公一族财产、牲畜,还绑架柳家4人欲敲诈勒索,后因柳家人苦苦哀求,放回3人仅留柳朝瑛(在濂公第四代曾孙)为 质,后因柳家无法筹齐钱款,柳朝瑛在斜滩磊石桥被杀害。此后胡家人因盗窃村油行榨油碾轮的事情败露,气急败坏地放火烧毁了王家洋油行。传闻胡家因此致“风水末而族末”(油行在王家洋蛇形风水‘蛇头’之位)娇点蛋糕,放火之人服毒紫金,胡氏由此没落曾“一天抬出三棺”,现王家洋已无胡姓。

    王家洋桥庙
    王家洋桥庙始建于光绪年间,南通福、宁、榕,北通寿、景、泰,是旧时南通北往的交通要道。每逢佛节桥上香烟不断,周边信徒到此祈福络绎不绝。破四旧时,桥庙及佛像遭毁,村中老人不忍,暗中将香炉藏起,待重建时归位重新供奉。
    桥原为石拱廊桥,桥上设观音庙、奉虎马将军神,累年风雨飘摇中,因木质腐朽,屋面椽檩难挡风霜雨露侵袭,于1983年换柱,2012年重建。相传古道和古庙形成王家洋“蛇形”风水,古庙就处在蛇头的位置。
    桥梁上悬挂一鼎元代古钟,于民国葵酉年(1933年)打磨刻字琅琅比价网,中华民族的“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盛世铸钟”的说法,民间铸钟多为纪念大事件或祈求神灵护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古钟属低音古钟,用手叩击此古钟,仍有悠扬、绵长之感。

    古钟|局部
    与古钟对称悬挂的是王家洋舞狮队曾经使用的平鼓。

    狮舞队狮头道具
    王家洋狮舞队
    王家洋第一代雄狮队成立于民国时期,两代狮队都赴河南陈家沟(太极圣地)习武组队,鼎盛之时四方志士皆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现在对当时舞狮技术的侧面描述仍存:雄狮队每到村落,必拜祠堂,常摆三桌高,跨三桌方可进祠堂。
    第二代雄狮队由村有名的气功师傅柳光组织,虽经历战乱和动荡时期但留有传统和道具,此时的狮舞队已不仅只在本县境内表演,柳光还曾领着狮舞队一路经建瓯、河南一代直至北京后返。组织者柳光于1988年参加在仙游县城关举行的福建首届农民运动会,获得宁德地区代表队唯一的武术表演三等奖。同年,柳光应邀参加石家庄召开的全国首届关节炎、肩周炎学术研讨会,并作了《治疗肩周炎之我见》学术报告,深受与会者好评。5月清源乡五里头村民叶光豪因自行车翻车致脑外伤偏瘫,经其3个月的气功针灸治疗治愈。”



    古道|局部
    王家洋古道
    王家洋古道又称山岭、斜竹岭,连接竹管垅至斜滩,全长仅10里,落差500米。由师爷王庆棋组修,山岭均为石级,沿岭上下有二亭四泉,与“去天五尺”的车岭遥遥相对。福寿公路未通车之前都还是本县东部犀溪、南阳、竹管垅三乡镇通往斜滩、福安、泰顺的必经之路。古道直通竹管垅村梧岗亭(已拆),道路两旁曾有茶行、杂货铺、凉亭。传说凉亭建成后,村中怪事不断,村民无故生命,甚至发生意外。村中传闻恐是凉亭占了风水黑巷少女,于是王家洋村名趁夜将凉亭拆除。杂货铺当年生意十分兴旺,村民常拿麦子来此处换面,拿山茶籽换油,杂货铺后就有一处油行厂,专门生产山茶籽油。
    相传此古道古称“蛇岭”,蛇王曾途径此处,古道蜿蜒盘旋形似蛟蛇下山,58年大跃进时期因大肆焚木炼钢将古道两旁老枫树坎尽,古道裸露过火简谱。谚语称此为“蛇露骨,风水破。”,由此衰。后古道改为枫树岭。
    古时,坑底林人平均每天挑担30华里,到斜滩用茶、粮等置换食盐、红糖,茶叶担至斜滩装箱(木箱)压实销售至龙泉、泰顺、温州一带。若要直接挑担至龙泉买卖需要6天,路徒之艰辛可想而知,固有古谣述道:
    “斜滩南阳到浙江,
    一条扁担压背弯,
    男人艰辛流地汗,
    厝里老少保三餐。”
    古道旁有一米楮树,树龄不详,经村民回忆祖辈至王家洋时已存。此树三月开花,十月结果,果似锥栗,是旧时孩童的“山野零食”,增添了童趣。
    古亭
    古道近至斜滩三田村处还留存一处古亭,古亭与车岭古道遥遥相望,始建年限不详,于清同治年间重建。
    古亭建于?墙上曾有一首回文诗“山高峻岭入云端多蜿长”,读法为:
    山高峻岭入云端多蜿长(正读)
    长蜿多端云入岭峻高山(反读)
    端云入岭峻高山多蜿长(中读)
    渐失传的蛇医术和捕蛇技艺
    蛇医世家
    蛇医家族世代供奉真武帝,每年端午前后蛇群集汇至蛇医先祖屋前参拜,蛇医以肉赐食,蛇食后离去,蛇医每治必愈,从未失手。近代蛇医柳阿炳医术高超,以秘方草药医治,四方慕名而来求治。蛇医一族族训深厚,妙手仁心、济世救人,遇贫苦人求医分文不取并免费赠药。福鼎曾有一幼女被蛇咬后,不日五指便溃烂,几日后仅存三指,四处求医无门,后至王家洋,柳阿炳药灵救下三指。蛇医之子86岁退休老干柳明生述,近年仍有碗口粗的蛇每年到老屋绕行一圈离去,蛇至屋温驯安宁,从不袭人。


    蛇医世家百年老屋及旧物
    梵文捕蛇
    据说坑底林曾存一门梵文捕蛇的奇技洪紫琳。捕蛇人焚香祷告拜完真武帝,通过特殊的方式占卜蛇窝,找到蛇窝后捕蛇人会用一种枝叶吹出声音奇特的口哨,生人听了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蛇类听了,会从四面八方围过来。哨音结束后,捕蛇人会在手心画符咒,边画边念咒语,蛇就好似被催眠般趴在捕蛇人四周一动不动的被拾到麻布口袋中。
    经济
    坑底林产业以竹、油(榛,油茶)为主。其中,坑底林毛竹的分布面积和蓄积量占全乡首位。1978年陈景扬,坑底林作为蘑菇试种点之一,获得成功后设立蘑菇收购点。竹管垅各村擅长的竹制品都不相同,坑底林以制作饭捞闻名。


    菌类
    1978年,坑底林作为蘑菇试种点之一,获得成功后设立蘑菇收购点。
    金蝉花
    近年,坑底林发现大量的金蝉花。金蝉花是虫草花的一种,比冬虫夏草的记载还早800余年,现普遍被认为是“虫草的替代品”,具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
    药材
    坑底林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叶恩弟在距村一公里的“虎墓岗”发展“民政药材种苗场”,主要种植白术、木瓜,杜仲和后卜等,1994年种植面积达210亩,还曾登上了1998年9月19日《社会经济报》。
    杂记
    坑底林乌鸦湾
    位于坑底林村西北角一华里处,有一片连绵六湾七岗的翠绿毛竹林,旧时是去李家洋、芹菜洋的必经之路。林中有一小湾,湾上长满粗大茂密的毛竹,茂盛的竹枝,遮天蔽日,即使是晴空万里,此处亦有阴森、恐怖之感。湾里茂密的竹枝成了鸟类栖息的好地方,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尤其是乌鸦,每年夏秋之季,成千上万到此过夜栖息。乌鸦早出晚归,每当朝阳从东方徐徐升起时,成群的乌鸦便纷纷展翅飞翔,迎着朝阳飞出竹林消失在天边;当夕阳西照时,他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飞回,铺天盖地地盘旋在竹林上空。但因旧时视乌鸦为不祥之鸟,乌鸦叫则是要死人的先兆,所以流传的描述颇少。后传乌鸦不知何故集体在罗源湾投海自杀,此后乌鸦湾的乌鸦就此匿迹。
    店下沉沙-奇妙的自然现象
    店下溪(布罗宁隧道)
    店下溪存在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河流流沙在河湾处沉积时,沉积随单双年变化,沉积的地方不同,单年沉积在左侧,双年沉积在右侧。
    参考书目:
    《叶氏宗谱》、《柳氏宗谱》、《百村溯源》、《竹管垅乡志》、《寿宁王氏》等。
    口述人:
    叶华宝(坑底林2015届支部书记)、
    柳峰(柳氏宗族联系人、退休老干部)、
    柳明生(坑底林86岁老支部书记)。

    来源 | 垅上茶乡
    本期编辑|蔡梦菲
    后期校对 | 林英林春玲
    执行主编|范建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