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iren【车影行踪5s】邑城古韵——11路寻旧沪城-上海门牌研究所

    【车影行踪5s】邑城古韵——11路寻旧沪城-上海门牌研究所搞笑大唐

    本篇初作于今夏,现修改了个别文字,替换少量新收集到的图片,作修订版重新发布。
    所长 识
    线路简史
    前世:
    1915.2.1
    华界南市有轨电车工程筑成由小东门沿民国路(今人民路)至老西门一段电车轨道,行驶3路电车
    1918.2.1
    筑成小东门沿中华路至老西门一段电车轨道,行驶2路电车

    1928.11.11
    2路、3路电车接轨,环城电车全线通车,定名3路“环城圆路”(后又在原2路基础上开辟“外圆路”)

    1937.8
    抗战爆发,南市沦陷,电车轨线及设备等被日军拆毁,战后亦未恢复

    1945.12.10
    市公用局公共汽车管理处开辟1路公共汽车,亦称环城圆路,由老西门至老西门

    1953.7.1
    上海电车公司将1路公共汽车改驶21路电车

    1955
    21路环城电车撤销,其线路内外圈分别由14路和24路环城部分代替
    今生:
    1962.9.1
    11路环城电车开辟,自此14路、24路电车不再环城


    2006.8.28
    11路开始投入超级电容车运行,系上海首条使用超级电容车的公交线路
    沿途漫步
    上海自元至元廿九年(1292年)设县以来,直至明嘉靖年间因倭患频仍而修筑城墙、开城濠、设城门,直至近代由于租界的冲击,终在民国初年经各方议定拆城。如此一来,原先与城墙相关的实体都相继消失了。
    11路电车旧时称为环城圆路(“圆路”今称环线),行驶线路正是沿原上海县城的城濠(即护城河,今中华路、人民路)绕城一周,各站点的名称大多以“门”的形式出现,这正是原来城门地名的延续。又由于是环线,因此多年来线路走向和设站都极少有变更,可谓“永不延伸”的线路。接下来就跟着11路顺城前行的“步伐”,一起品味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带给我们的绵长古韵。
    11



















































































































    线路热点分布总图
    坐公交
    游历史文化风貌区
    观优秀历史建筑
    品地道上海滋味
    1
    老西门
    今日老西门路口↑
    清末老西门→
    位于中华路、复兴东路、方斜路交会处六岔路口一带。原为旧县城城门仪凤门东单游泳馆,旧址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口(西口)。因位于城垣正西,民间俗称老西门。填浜筑路门废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西门。1914年至1918年南北两半城先后通行有轨电车不良军婚,老西门交通地位日益重要,新建筑不断兴建,如1914年建共和大戏院(后为中华大戏院、中华剧场)。各种商店也先后开办,有著名的大富贵酒楼、乔家栅点心店、冠生园食品店、老同盛南货店、全泰服装店、第八百货商店等,商品种类齐全,是原南市区内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
    90年代老西门里圈终点站出站
    1
    上海书店
    人民路万竹街东北角绿化带
    上海书店所在的人民路振业里沿街旧貌↑
    上海书店旧址石碑→
    中共中央早期的出版发行机构。1923年11月1日在南市小北门民国路(今人民路)振业里11号开业。最初负责人为中共中央出版部书记洪鸿(张伯简),后由毛泽民任经理,主要任务是出版发行中共中央的宣传刊物,出版有《共产党宣言》《反帝国主义运动》《平民千字课》《夜校教材》《世界劳工运动史》等20多种新书鬼丈夫演员表,还负责销售已被封闭的新青年社所有存书。为印刷《向导》等刊物,在上海创办崇文堂印书局,后被特务破坏,又创办文明印务局。1926年2月被军阀孙传芳封闭。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微库,上海书店化名“华兴书局”继续从事革命出版发行活动。1930年,中共上海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上海书店被迫歇业。原房屋已于旧改中拆除,现于原址立碑纪念。
    2
    上海古城墙 大境阁
    大境路269号
    大境阁和古城墙一段↑
    清末城墙上的大境阁→
    旧时沪上胜景之一。现由一段长近50米的古城墙和建在城墙上的大境关帝庙组成纪念地对外开放。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附庸于城墙,内供关帝像,东首附设月老祠。明崇祯和清雍正、乾隆年间屡经重修,至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为三层高阁,朱栏曲槛,甚为壮观。楼下方有茅屋篱栅、古树竹林,楼前有旷地数亩,间植桃柳,环之以小涧、平桥。从小桥至关帝殿,路径曲折,迂回始达,暮春季节,桃柳盛开,朱碧相映,游人如织。道光元年(1821年)总督陶澍题“旷观”二字额,十六年(1836年)于东首建石坊,署总督陈銮题“大千胜境”四字。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进攻上海城时,首先占领北门,大境关帝殿是小刀会与敌人血战争夺的据点。同年毁于火,后募资重建,内供关帝,东附设月老祠。咸丰十年(1860年)驻西兵,复毁。同治四年(1865年)洋药捐局局董郭学玩复修之。宣统二年(1910年)城自治公所重修,易坊名曰“大境”。1947年经过大修,殿分二、三层,乍看近似走马楼,实为抱雅式。殿前还有戏台(俗称万军台)一座,画栋雕梁鲍飞,非常别致,为上海稀有古建筑。此外,在人民路露香园路口西侧也留有一段城墙,近年已修复并立碑纪念,成为一景。
    3
    白云观
    大境路259号
    今日白云观↑
    清末西门外白云观→
    原名雷祖殿,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原址在老西门外西林后路100弄8号,光绪十四年(1888年)住持徐至诚在北京白云观协助下,请得明朝版本《正统道藏》一部计8000余卷,供于庙内藏经阁内,同时采用了较为建全的北京白云观戒规,改雷祖殿为“海上白云观”,确立了该观全真十方丛林地位。后因市政动迁,迁至大境路259号现址。是正一道观,现为上海市道教协会和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2
    小北门
    民国初年拱辰门→
    今日小北门路口↑
    清末旧县城绅民深感出城交通不便,遂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城西北角增开拱辰门,因当时已有老北门,故新开的城门称小北门。拆城后,居民仍习称人民路、大境路、云南南路交会处一带为小北门。
    4
    四明公所旧址
    人民路852号
    四明公所遗存↑
    清末四明公所→
    又称宁波会馆(“四明”为其别称),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对帝国主义扩张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地。浙江宁波旅沪同乡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始建,至八年(1803年)正式建成并成立宁波同乡会,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20间作寄柩用,其余作义冢之地。光绪八年(1882年)后陆续增设丙舍、施医局、病院等。民国年间创办四明义务小学和四明医院(今曙光医院)。1954年停办后改建为学校,先后由邑庙区人民路二小和大境中学等设于此。现仅存门楼一座,立碑保护。
    5
    露香园
    露香园路大境路一带
    历史名园,亦称顾氏别业,今废。旧址在原南市区西北角,今大境路、露香园路一带。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顾名世修建私园,得石一方,石上刻有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写的“露香池”字,遂以名园。园大数十亩,内有碧漪堂、阜春山庄、积翠岗、露香阁、独莞轩、分鸥亭诸胜景。其中露香池广十亩,植红莲,开时池水欲赤,称一邑之胜。顾氏衰落后,园渐荒塌,园内青莲座改建为青莲禅院。道光中叶,露香园园址改为社仓及火药局。未几,火药焚,各建筑物俱毁。后设演武厅于其东偏,俗称九亩地。1949年前这里是旧社会藏污纳垢之处,流氓地痞活动猖獗,1949年后才改变了面貌。露香园曾产水蜜桃,甘而多汁,远近闻名,惜园废后桃亦不存。相传顾名世孙媳韩希孟工于刺绣,有名的“顾绣”即源于此。乾隆《上海县志》卷一载:“顾氏露香园组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小民也可以糊口,略于纺织等。其法劈丝为之,针细如毫米公子晋阳,半多男工。匠绣素绫作屏障,值甚贵,各方争购之”,为当时全国具有特色的几大刺绣之一。露香园与豫园、日涉园合称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现有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道路,以及新建商品房“露香园”均由露香园及其景点名称而来。
    6
    九亩地
    大境路露香园路口一带
    原为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露香园荒塌后,园内的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辟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今旧仓街东青莲街间建积谷仓,廿二年(1842年)毁于火药爆炸,仓废,以后在旧址设硝磺局。同治年间,演武场东侧建有火药局、改过局等,人们亦习称为九亩地。嗣后习俗所称的九亩地范围扩展到东至旧仓街,南至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北至高墩街以南。
    宣统元年(1909年)清厘查丈,实计地为65.98亩。辛亥革命后,裁撤火药、硝磺等局,改过局原址变为杀人场。1915年在今大境路露香园路处设有新舞台,数年后新舞台遭火焚毁,嗣后开明公司于此造房称开明里,为旧式里弄。“八·一三”战事爆发后,南市为日寇占领,九亩地一带赌台、烟馆林立,成为藏垢纳污之地。1949年后人民政府荡涤污垢,才使九亩地出现了新貌。目前九亩地仍是大境路及露香园路一带的统称,主要为居民区,多旧式里弄。内有著名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和十余家零售商店及一所菜场。现随旧区改造后,除实验小学和开明里外已悉数拆迁。
    上海市实验小学老楼↑
    实验小学老楼门楼风貌→
    3
    老北门
    清末晏海门↑
    1860年代晏海门(老北门)外→
    旧县城城垣晏海门位置在今河南南路人民路口,以位于城池正北,故俗称北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此处以东城墙上新辟障川门,俗称新北门,故北门处改称为老北门。拆城填浜筑路后,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北门。现人民路、河南南路交会处有轨交“豫园”站。
    7
    福佑路清真寺
    福佑路378号
    原名穿心街礼拜堂,后改称穿心街回教堂,俗称北寺。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和三十一年(1905年)复由上海穆斯林哈少夫、金子云、蒋星阶等两次集资购地,进行扩建整饰。1936年前临街平房改建为三层钢骨水泥结构楼房1幢,楼顶平台建有望月楼亭。
    8
    沉香阁
    沉香阁路29号
    又名慈云禅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山门石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阁的建筑形式庄重典雅,在整座寺中显得非常突出。阁在清代为邑城官员祈晴祷雨之处,上海在未建万寿宫前,皇帝皇太后生日也在这里朝贺。因而香火旺盛,誉满上海城。
    4
    新北门
    昔日新北门外护城河↑
    清末门新北门→
    原名障川门,位于今丽水路人民路口,清咸丰十年(1860年)辟筑,因辟筑前已设有北门(晏海门),故俗称障川门为新北门。城垣拆除后,新北门作为习称地名仍沿用至今。人民路上多路公交设“新北门”站,由此下车即可到达咫尺之外的豫园商城。
    9
    城隍庙
    方浜中路249号
    今日城隍庙门楼↑
    清末城隍庙已经是上海城内最热闹地方→
    元至元廿九年(1292年),上海设县后将金山神庙改建为城隍庙,于是始有上海的城隍庙(据《吴越备史》所载,金山神庙是吴王孙皓所建)。刚改建时,规模并不宏大。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邑人集资于庙左造起东园(后又称内园,时庙基扩大为12.6亩),由于来往游人日多,庙宇成了城中的名胜处所。乾隆中叶,潘氏豫园售归城隍庙作为西园(时庙基扩大为37亩)并重加修葺后,商人在园中竞设店铺,于是又出现了市集。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由于商贾辐辏,百业荟萃,城隍庙遂成了著名的小商品、土特产和特色商品市场。
    民国年间城隍庙前热闹场面↑
    城隍庙除以庙宇的精湛建筑艺术、冠绝一时的园林布局结构和应有尽有的特色小商品、土特产和美味食品驰誉遐迩外,还有着每年一度的各种庙会。如农历正月初三,内园例开的梅花会,会上各种名贵品种的梅花竞相争妍。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会,到处火树银花,管弦若沸,呈现一片热闹的灯市。此外像农历二月廿一的城隍神诞辰,农历三月廿八的城隍奶奶生日,清明节前一天、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三巡会,四月下旬的兰花会,九月中旬的菊花会等等,这些庙会都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80年代人流熙攘的豫园商场和城隍庙↑
    “八·一三”战事爆发后,南市为日寇占领,景物全非,庙会始全部陷于停顿。城隍庙于民国前,曾先后遭受二次大火及三次兵劫,庙宇时毁时复,但庙基仍有增无减,一度达70余亩之多。民国后又遭三次火焚,至1926年始建修成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庙宇。大殿于1926年重建后,秦锡田有记云:“殿高四丈八尺,深六丈三尺三寸,以水泥为材料,不用一砖一木,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仍沿古神庙之仪制……”,建筑壮观。抗战后,为了有别于当时租界内所建的新城隍庙(位于金陵西路连云路口,今废),城隍庙又称老城隍庙。1949年后,庙屋又遭破坏。庙废后,城隍庙商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成了大型的综合性商场。1966年后,庙屋又遭破坏。庙废后,正名为豫园商场。1980年庙屋开始修复,1981年竣工后改辟为工艺品商店。至今仍为商业繁盛和游览名胜之地开心快活人,沪人习惯上仍总称整个豫园地区为老城隍庙或城隍庙。
    10
    豫园
    安仁街132号
    今日豫园九曲桥↑
    清末豫园→
    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含义“豫悦老亲”。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古城公园
    人民路351号
    占地面积3.88万平方米。绿化建设工程于2002年2月10日开工,同年5月31日竣工,历时110天。公园建设以改善上海老城厢地区的环境质量,提高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采用现代的园林表现手法来体现“古”与”新”的结合与过渡。以丹凤楼、钱业公所、民居缩影等景点来反映上海传统文化历史,森林茶座、大草坪、下沉广场等景点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和活动场所,内设有咖啡厅和钓鱼点。
    5
    人民路新开河路
    【新开河】
    今日新开河外滩公交枢纽↑
    清末新开河→
    新开河原为天后宫旧基。同治年间,由外商开凿,西名洋泾浜,即新开河。东引浦水,西达城濠(今人民路),北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连接法租界的周泾等水,在当时陆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有利于水上运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填河筑路,名新开河路。宣统三年(1911年)在马路中间造房后(西为救火会,东为招商局车库),路分为二,名新开河北路、新开河南路。现随改造后又合并为一。
    12
    新东门
    人民路福佑路口
    即人民路、福佑路交会处一带。原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增辟的三座城门之一——福佑门,俗称新东门,是旧县城中最年轻的城门之一,故后人所知不多,现地名基本趋于消失。
    13
    敬一堂(世春堂)
    梧桐路137号
    今日敬一堂↑
    清末老天主堂→
    明崇祯年间,潘国光得到徐光启孙女资助,购城北安仁里“世春堂”,重修后建成天主堂,称“敬一堂”。堂系中国庙宇建筑风格,高4.6丈,阔4.8丈,进深3.6丈,楠木支柱,雕梁画栋。由于建筑年久,习称为“老天主堂”。后因禁教,于雍正八年(1730年)被没收,咸丰十一年(1861年)发还。解放后成为梧桐路第二小学。现为豫园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分部。
    6
    小东门
    今日小东门路口↑
    辛亥革命后宝带门人流出入场景→
    30年代小东门路口↓
    因原上海县城城门宝带门(俗称小东门)而得名。宝带门旧址在今方浜中路东首人民路口,辟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建,1913年拆除。
    小东门与城外的十六铺紧相毗连,向有内外小东门之称,且西与城隍庙、豫园商城相邻,历来为商业繁华之地,早年各种商店尤其集中于小东门、十六铺和方浜中路一带。民国初年鹰王宠妻,华商有轨电车开辟线路也多以此处为起讫站。
    80年代小东门路口和东门路闹市街↑↑
    清末东门路→
    14
    童涵春堂国药号
    人民路1号
    今日老西门路口童涵春堂↑
    80年代的童涵春堂→
    上海百年老店、名店。始创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创始人童善长(1745~1817年),又名在元,宁波人,为宁波市郊庄桥镇童朝阳家族的27代世孙。该店从最初的单开间门面小店,不断拓展经营业务,二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被消费者誉为“金字招牌”的购物放心店,跻身于上海国药业四大户之一。
    15
    上海老街
    方浜中路(人民路~河南南路段)
    上海老街东端出入口
    豫园商业旅游区内风格独具的,集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特色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铺(小东门)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其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底蕴。
    16
    十六铺轻纺面料城
    东门路168号(中华路26号)
    今日面料城↑
    昔日信大祥
    (80年代)→
    在原闻名全市的信大祥绸布店的原址上新建,入驻业主多为原董家渡布料城的业主,可谓“昔日董家渡,今日十六铺”。面料城集全国各地的棉纺、丝绸、毛料、轻纺等面料,提供优质低价量身定制服务。
    17
    上海缝纫机商店
    中华路51号
    主要经营各种品牌缝纫机及零件的专业商店盘古替身,历史悠久。原总店设在八仙桥金陵中路,并有多家分店。上世纪80年代,缝纫机作为“老三件”之一,销售十分红火。当时该店的服务范围不仅包括本店商品和机件配套服务,还承担全市70多家百货商店机件配套业务。该店所在的大楼已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7
    大东门
    旧城垣的朝宗门,原址即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交叉口处(东口),因位于县城正东,故又俗称大东门。拆城后群众仍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大东门。现周边属居民区,为居民服务的各种商店较齐,著名的南市螺丝商店位于中华路白渡路口。
    原位于大东门白渡路口的“南市螺丝”
    18
    上海隧道科技馆
    中华路268号
    是本行业国内唯一的科技类展馆,坐落在复兴东路隧道浦西出入口附近,有三层楼面和一个序厅组成。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宣传上海隧道建设管理成果,通过运用互动性,参与性等表现形式向全社会进行科普教育。科技馆内再现了大型泥水平衡盾构内部实景,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隧道施工现场,复兴东路隧道上层实景区通过投影仪大屏幕和在隧道内设置的真实车辆隧道穿行模拟增加了其真实效果,在虚拟互动区通过大型投影和车辆模型等道具让参观者驾驶车辆的真正体验了在隧道里穿行的感受。
    19
    书隐楼
    天灯弄77号
    传为清乾隆时江西学政沈初建,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东部有门楼、轿厅、大厅,西部为内宅,前后为二进厅楼,中间为院子,两面有侧楼。此建筑之特色为多砖雕、木雕,砖雕仪门、漏窗等雕镂山水人物,如文王访贤、“八仙”登山、凤穿牡丹、松鼠葡萄等。木雕在门窗隔扇、梁枋裙板上,有梅兰竹菊、汉宫秋月、亭台楼阁、双狮戏球等。
    20
    梓园
    乔家路113号
    原名宜园,由周金然建于清康熙年间雄狮辛汉。乾隆时代为乔光烈居处,当时人称此地一带为乔家浜(即今乔家路)。后园归郁氏,易名借园。郁氏有藏数十万卷,郁松年出资刊印《宜稼堂丛书》,名闻遐迩,此园遂又名宜稼堂。幼时家贫的王一亭,13 岁当学徒,曾在广方言馆学外语,姚启凤又向任伯年学画,后来发迹dailiren。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王以高价买下郁氏宜稼堂主的祖居及部分花园,因园中有株古梓树,故更名为梓园,门额园名由画友吴昌硕题书。王一亭与吴昌硕被誉为清末民初画坛“海上双璧”。
    8
    小南门
    旧城东南朝阳门,在今中华路、黄家路处,因城垣正南有大南门,故新开的城门俗呼为小南门。拆城后,居民仍把原城门一带地区称为小南门。如今的小南门一带多为旧式里弄住宅,商业仍较繁荣,设有食品、饮食、百货、绸布呢绒、五金、医药、家具洗染等各种商店。
    21
    宁海禅寺古银杏
    永泰街乔家路东南侧
    今日宁海禅寺古银杏↑
    80年代古银杏→
    为市中心区域内最古树木。原系永兴街(今永泰街)宁海禅寺庙树。据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载:“宁海禅寺在永兴桥南,本名五府庙,康熙间改三官堂,乾隆三十六年易今名,并建内殿,咸丰四年寇毁,七年重建。寺门外有古银杏一株,相传阖邑攸关,康熙间,有议伐者,张锡怿捐资保留,世为张氏物。”现古树编号0043,树龄700,属于一级保护古树。
    22
    小南门警钟楼
    中华路581号
    小南门警钟楼现貌↑
    1900年警钟楼→
    曾为上海城厢最高点,用于遇火警时鸣钟报警,是一座钢铁结构瞭望台和火警钟楼,围绕着塔楼的是当时上海消防局的营房以及“上海救火联合会”的平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知县李超琼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三年后,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辛亥革命爆发,上海革命领导人陈其美等决定起义响应。11月3日,在中部同盟会、光复会上海支部共同领导下,以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钟声为信号,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义。小南门警钟楼既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
    23
    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旧址
    中华路734号
    由清政府投资,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经办的电话局。该局设立于南市大南门外,经营由中国政府管辖的中国地界(简称华界)的电话业务,习称华界电话局。现该楼列为市优秀历史建筑,系中国电信上海中区电信局中华世博分局所在地,底层设有大南门邮政所。
    9
    大南门
    旧县城的跨龙门在今中华路光启南路,位于正南,故又俗称大南门。拆城后ca939,当地人们习称这一带地区为大南门。如今这一带主要为居民住宅区,有大南门邮政所、中国电信上海中区局中华世博分局(系优秀历史建筑)。著名的梦花街馄饨店由老西门迁来王若麟,设在大南门公交站处。
    24
    九间楼(明徐光启故居)
    乔家路238号
    原为徐光启的故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屋有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九间楼为二层楼房,为区境内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原屋曾经修葺,但屋上部分斗拱等及古井一口,均为明代式样。至今仅存上下各二间,且有居民居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
    中华路尚文路
    【小西门】
    小西门在中华路尚文路口,地当原上海县城尚文门(俗称小西门)城门口。系上海旧城最后辟筑的城门之一。清末,旧上海县城绅民深感出城交通不便,遂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城垣西南部开辟新门,名尚文门,因当时已有老西门,遂俗呼为小西门。
    25
    蓬莱市场
    蓬莱路学前街口一带
    民国时期和80年代蓬莱市场对比示意图↑
    抗日战争前因经营国货著名,又称国货商场。1927年由无锡资本家匡仲谋出资建造,占地10亩左右,建成后分屋出租,供人开设商店。市场呈长方形萧瑟朗,南北较东西略宽,四周围以商店,四面各有牌楼门一座。场内、外路路相通,设有绸缎、布匹、服装、鞋帽、文具、百货、电器、西药、糖果、饮食、自行车、搪瓷玻璃器皿等商店,以及售报处、画室、蓬莱银行和天乐窝剧场,是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阿法林,声誉远播南洋。1928年后至抗日战争前夕,匡氏又先后于东、南两侧建造起蓬莱大戏院(后为蓬莱电影院)、南方剧场(后为南市区少年图书馆)和蓬莱夜花园(后为永宁街小学),于是蓬莱市场又成为居民娱游之地,视前更为热闹,“蓬莱市场”一词也渐渐成为市场周围一带地区的习称地名。“八?一三”战事后,蓬莱市场为日寇战火所毁,成为一片废墟。直至解放前仍为小商贩、书摊、说书、竹棚剧场、溜冰等活动场所。解放后经改造扩建,成为原南市区文化、教育和商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26
    文庙
    文庙路215号
    即清代“上海县学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内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上海文庙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此后几经迁移,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于今址。文庙建筑群包括文庙、学宫两条南北轴线上的院落以及东部的园林,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2002年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每逢周日在大成殿前的广场上有旧书书市,为爱书人士所青睐。
    27
    上海乔家栅
    中华路1341号
    上海乔家栅现貌↑
    乔家栅路牌(光启南路口)→

    原名永茂昌汤团店,清宣统元年(1909年)开设在南市乔家栅(位于凝和路乔家路附近),因汤团质量好,口味美,顾客近悦远来,习称“到乔家栅吃汤团”,店主遂将店名改为乔家栅。1956年,乔家栅迁中华路1460号,常年供应各色汤团、擂沙圆和面点,并以八宝饭、青团、粽子、月饼、薄荷糕、重阳糕等节令美点招徕顾客。其中八宝饭、粽子、鲜肉大包曾获得中商部金鼎奖及市优质产品称号。现址位于文庙路口,系旧址动迁后搬迁而来。
    28
    大富贵酒楼
    中华路1409号
    中华老字号酒楼,始于光绪七年(1881年),是沪上历史最久、名气最响的徽帮菜馆,在上海设有多处连锁店。酒楼分为点心部和饭店部。点心部中有上海的特色小吃:小笼、生煎、小馄饨、锅贴、排骨年糕、炸猪排……应有尽有。点心部还有多种口味的面食,如葱油拌面、雪菜面、辣酱面、红烧大排面、红烧小排面等等。饭店部主要经营各式特色徽菜。
    29
    全泰服饰鞋业公司
    中华路1461号
    “全泰”现貌↑
    80年代“全泰”→
    原名全泰服装店,1936年开设在南京西路,1957年迁老西门。1982年,全泰首先创设中老年服装专柜,供应适合中老年身材的大规格、特殊规格的服装。1985年,商店的中老年专柜扩大为服装经营部,并系统调查中老年体型特征,重订规格尺寸公孙永浩,精心制做中老年服装。1987年更名为全泰服装公司,从面料、款式、品种、档次等各方面,刻意开发服装的银发市场,形成专业特色,名闻沪上。
    30
    老西门古玩茶城
    复兴东路1121号
    始建于2009年10月,为黄浦区内第一家茶业大型商场,拥有150家左右专业批发、零售,茶叶、茶具和茶类衍生产品的专业商户。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专业茶类广场。该茶城品种多数量全,汇集全国各地名优特茶品的大型综合茶叶集散中心,还是一座集国际茶叶交易、茶艺培训、表演、茶叶价格指数发布、茶叶拍卖、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茶城。
    1
    老西门
    今日老西门路口↑
    80年代老西门路口→
    2000年老西门内圈终点↓
    参考资料
    《南市区地名志》
    《南市区志》
    《南市风貌》
    《美好城市的百年变迁:明信片上看上海》
    《上海老城厢、龙华与徐家汇寻旧》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请多多关注上海门牌研究所
    我们将会竭尽所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