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endum【跟着课文看风情】风雅兰亭-左语右文

    【跟着课文看风情】风雅兰亭-左语右文


    总以为,文人雅聚、登高作诗之处,该是在巍峨山间的开阔处修一勾心斗角、檐牙高耸的古亭,亭边清流急湍,各位列坐其次,然后才有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的洒脱,偶尔的,还担忧流水无情,酒杯撞碎在石壁上,引来阵阵惊叹。
    高中为人师,我上过十余遍《兰亭集序》,神游了很多年以后,终得以在2013年冬日身临兰亭,才知道那曾经的猜测都是臆想,更知道文人因为快意而笔下生花,言辞间才有着美妙的词汇去构思去叙说。
    “会稽山阴之兰亭”,其实,也就出绍兴大巴不过二十多分钟。一片翠绿的竹林便出现在眼前,一块约莫2米高的太湖石,上面镌刻着“心仪兰亭”四个秀气的隶书杨博直播间,在婀娜着迎接着游人德赫吧。沿竹林间的鹅卵石小径前行冯溪,蜿蜒曲折,路边有着高大的古树,落尽了树叶,显得空灵而静谧三个好小子。

    前面出现一竹制的门楼,门楼上“兰亭”匾额,楼边一巨幅的白底黑字木牌,上书“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大妞范官网。两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addendum,就是因着对人生短暂“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身为今人的我,莅临王羲之当年的兰亭,想着他那对人生的感悟和期许,那份人生的哲理,真是钦佩。
    进了门楼,我想着该开始登山,“此处有崇山峻岭豫北监狱,茂林修竹”嘛缉天涯,然后驻足兰亭凭吊古人。可是,穿过竹林时,悠扬的古乐缥缈而来,眼前突然大亮龙翔仕途,路外出现一池塘,五六只白色的大鹅在对岸的河滩上,或提足小憩,或梳理羽毛,对我们的到来很是警惕的“嘎嘎……”叫了起来。王羲之是喜欢鹅的程氏爱鸟,那个无意间养鹅的老妪,那个有意养鹅的道士,让王羲之高兴过也忧伤过。

    路背后的一石亭杨健平,里面一个石碑,碑上是草书的“鹅池”,亭后是参天的古树,光秃的枝桠能想象夏天的遮天蔽日。树下是有两只人来惊慌的白鹅,是栩栩如生的石雕。倒是有一只灰色毛羽的大鹅,不慌不忙的踱着步子,伸长脖子习惯性地看着这群陌生人,自顾啄食。
    跨过狭小的石桥,桥下浅浅的一洼水而已。前面路尽头出现一高耸的亭子,里面是一高大的“兰亭”石碑,那碑中间有明显的接痕。岁月的更替,历史的变迁,社会的繁杂,“兰亭”碑也就难免遭受冲击变故,好在它依然矗立着,虽然有些淡淡的伤感,却是历史的真实。我坐在庭前的栏杆上,有着一份厚重的历史相伴,小小语文老师,大大书法圣人。

    右转,一片矮小的竹林,清幽而寂静。透过那竹林,隐约看到林后有粉红色的人影在晃动,穿着古代人的衣服,梳着古人的发髻,脸朝着两个年轻的情侣在表演。过去看时,一木栅栏围着,边上一小小的温馨提示牌“曲水流觞”。一工作人员拦住了我们的心情:景区在表演张雅卓,张煜枫要拍照留念等下。
    举目四顾,也就是一片丛林,几株绿竹剿匪英雄,外加高大的杂树。眼前曲折的水流大鸟鹰,却是极为平缓的,“S”形的也不过两尺来宽,溪流边上是顺着小小弯道,错落有致的用石头堆砌成简单石凳,上面放着鬃毛垫子。就这样的一个地方,就是王羲之笔下让我期待多年的“曲水流觞”,哪里有半点的文人雅聚的调调,只能说是学生野炊累时,小坐休憩时,溪边的几个小石头而已。

    远远的斯卡波罗集市,也不知道表演了什么。等到他们出来,我进去细看,那曲折蜿蜒的水流,只是浅浅的缓缓的一抹水而已。在那丛竹的背后,一个稍高的小小平台,或许是一个表演歌舞的台子。若放在他处,也就是一个寻常百姓玩乐的地方而已。我也免不了俗的,找了合适的角度留影,将来的教学或许因为这一次的亲历,而多了些感觉。
    此景点对面是“曲水流觞”展厅,里面陈列着不同时期的名家临摹的《兰亭集序》。想起李白的诗“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崔浩在上头”,再如何的临摹哪里比得上主人呢?那种气势,那种笔力,哪里比得上主人当时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情怀?倒是正对着一副古色古香的旧画,内容是当年兰亭集会的盛况。主人带着两个小丫头在群朋间穿行劝酒,那份贵为太守、志得意满、纵情山水的潇洒,尽在其间。

    隔壁是王右军祠,跟着去看看,算是缅怀;转到后面,是一耸入云端的高楼,里面陈列着两三丈高的石碑,正面的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后面的乾隆皇帝的谦逊之词。边上的树林间,是十八只大水缸靠在十八丈石桌上,那破损的毛笔随意的摆着,前方仅一巨碑,上面一个大大的“太”字。这是借用王献之当年学书的典故,来构造的一景点,有兴趣着对着那“太”字写着,可是,哪一点才会具有王羲之的功力呢?

    在兰亭景区里张望着,几乎是一览无余。这平静的竹林蔷薇的第七夜,真是清幽寂静;这环亭皆山,委实的茂林修竹。一个原本到处可见的普通地方,却是因着王羲之当年的兰亭雅聚,却流传千年,让人留恋忘返。真的,景色本来是寻常,但是因着那份对社会对生活的顿悟,因着“世殊事异,所以兴怀”,才有着流芳千古的美文,才让“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