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延长【读史札记】古代兵法中的人文精神-芝兰悦读

    【读史札记】古代兵法中的人文精神-芝兰悦读

    【走近经典,走进深度阅读】
    古代兵法中的人文精神
    --------《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读书札记
    永州市李达中学172班 唐炜翔
    孙武
    1
    星期四
    2018年3月
    《孙子吴起列传》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三位著名军事家的合传。作者着重写了孙武“吴宫教战”,孙膑以兵法“围魏救赵”、马陵道与庞涓智斗,以及吴起在魏、楚两国一展军事才能,使之富国强兵的事迹。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结,中间以兵法作骨贯穿始末。
    《司马穰苴列传》全文围绕着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这条纲,写他诛杀国君宠臣庄贾、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治军史实,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活画出一代名将的鲜明形象。

    孙武
    (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读书札记】
    先秦的时候,百家争鸣。兵家便是“百家”中的一家,它是主要以研究军事理论和开发战争策略的一个学术流派。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狼烟不断,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而兵家便是在这种血肉横飞的时代中应运而生。先秦时期的兵家,人才济济,其中代表人物有:司马穰苴、孙武、孙膑、吴起,而这四位分别为后世留下了《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这四本著作不仅指导了当时的诸侯国,还将可贵的人文观念浇筑于人们的心中。
    (图为孙膑)
    何为人文?“人文”一词出自《易经·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北齐书·文苑传》中有:“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那么也就是说,人文就是礼乐的教化。
    我国古代的“人文”大多指的是以伦理道德来巩固国家,使国家安定。它不仅表现在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非攻”,而且还表现在“修德振武”、“以人为本”、“以仁为本”、“以战止战”——但是人文它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人文”看作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定义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概括与外婆同行。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才能领略先秦时期兵家思想的宝贵价值。
    孙武十分地注重一个将军的素质,也就是他是否“文武兼备”。“天时,地利,人和。”他在《孙子兵法·计篇》便提出:“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林杰妮……。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天时地利是战争的一些也要注重的外在因素,不必多谈。而人和,孙子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作为一个将军,必须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惜部属、勇敢坚毅、严于律己。而杜牧也在《注孙子序》中解释了这句话:“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一个将军,不能只当一个武将,只会打仗,还应该关爱百姓。更进一步说,当将军的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
    而同样被视为兵家鼻祖的吴起,在重视军事实力发展的同时,也不忽略对将军的文德培养。他在《吴子》中是这么说的:“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牛东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内修文德”就是“道、义、礼、仁”,以此来处理军队事务。“武备”,就是“安国之道”富宁安,只有国家的军队实力强大起来陈启礼,才有保家卫国的实力。因此,吴起认为如果想要使军力强盛,社稷稳固,必须要“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内修文德”,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来治国安民——“教百姓”、“亲万民”、“亲官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的武备目的。
    (图为吴起)
    吴起虽为武将被铭记于历史,可是他却是最早深刻认识到战争会带来过多的杀戮,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他十分地反对扩大战争规模,推崇以义用兵的观念。这在当时乃至现代都是十分先进的战争观念。而孙膑、司马穰苴等后人也将这一观念发扬光大。
    孙膑深谙孙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念,十分地肯定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可同时也主张慎战义战,反对不义之战,这里的“义”与“不义”就是指战争是否是侵略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思想大同小异——“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正义之战,即使兵不多,但是会强而有力,自然就会胜利,“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可是不正义的战争,即便是战胜了别的国家,可是它的人民并不会归顺,仍旧难以成为强国。
    司马穰苴也同样早早地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古者,以仁为本飞虎雄心,以义治之之谓正天命三国。正不获意则权。退休年龄延长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男色多瑙河,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以仁为本,其实就是从仁民、爱民、亲民的角度出发,“以战止战”。打仗,它更多的不是为了扩大疆土,征服别的国家,而是为了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稳固自己的江山社稷。就好比三国的时候,诸葛亮效力于蜀国,多次北伐以扩大疆土,最终累死在战场上也没能达到自己目标,最高职位也只是个蜀汉丞相。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文官,可是他从来不主动讨伐别的国家,只是画一个封闭图形,安安稳稳就只守着这一块地,最终一步步夺走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并且为自己的孙子一统三国也打下坚实的地基。所以说好的用兵之道是施以仁政,仁政才会让自己无敌于天下。
    《孙子兵法·谋功》中有:“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么通过不战而胜获取最大的利益肯定就是上上之策了。可是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依靠谋略发挥作用了,所以孙武说:“上兵伐谋。”智慧是战争取胜的第一要素,而谋略的运用与推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在战争开始之前,君王与臣子们会到寺庙里商讨作战计划——谋略战早在真正的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应该提前准备,以应对战争时一切有利或不利的变化——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智慧。
    (图为司马穰苴)
    孙膑、司马穰苴等人也是十分赞同智战格瑞魔法学校。孙膑他认为,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要主动示弱,然后使敌人掉以轻心,放松警惕,然后让他一步步地走入自己的陷阱之中。孙膑他用“减灶增兵”来迷惑齐国军队,庞涓的军队不慎掉入孙膑的陷阱,全军覆没,自此魏国一蹶不振,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司马穰苴在重视军队的勇气时,也很重视智力,“凡战,智也。斗渔貂,勇也。陈中华赌侠,巧也。”在战斗之时,要勇敢战斗,巧妙利用智谋和布阵,使对方的谋略无法使用,从而顺利获得战争的胜利。
    人类只有生存下来,才有机会发展从事科学、政治、宗教、军事等活动,而先秦时期的兵家无一不是竭力生出谋略以博得繁衍生息的机会,从而有机会创造传承文明禁忌师。若战争只会毁灭一个民族,那么谁还会举起这块巨石砸自己的脚呢?先秦的众多兵家贤人早已看出这点,在自己的著作里透出一丝悲天悯人的感情,逐渐演变成一种思想,这便是先秦时期珍贵的人文思想。

    张老师点评
    不难看出,这篇读书笔记炜翔是下了功夫的。首先表现在有高度,格局大。他独到的视角来看这些“兵”家代表人物,审视到文字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学生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其次,信息量大,涵盖内容广泛。孙武、吴起、孙膑、司马穰苴各路兵法中所浸透的人文精神,列传中所表现人文精神的种种细节,都是有理有据的。为了深度挖掘,触摸到冰山一角,他由列传读到兵法,寻找兵家的人文关怀的证据。他的角度很新颖,战争和仁义联系在一起。但是后面倒数第二三自然段,与主题联系不紧密。比如说孙膑喜欢用智战取胜,打仗肯定是要用谋略用智力。这个和人文关怀关系没有阐述得很明确。
    微语录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王小波《黄金时代》

    芝兰悦读
    公众号:ldzx-zlyd
    品味经典,深度阅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