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故事【读史札记】浅谈舍得-芝兰悦读

    【读史札记】浅谈舍得-芝兰悦读


    读史札记
    《史记.孟尝君列传》阅读指导
    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返而不致一入,这是“失”。却不料在生死关头,当年借粟的贤者不惜用性命为孟尝君担保,这是“得”。结合列传和自己的感受,分析“舍”与“得”的关系。舍和得的目的何在?人生如何才是真正的得?
    华山论剑
    以文会友
    浅谈舍得之道
    文|阳奕轩
    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这是因为魏子出于善意,把租税赠给了一位贤德之人。孟尝君当时不理解,很生气。后来有人诬告他谋反,就在他顶祸出逃时,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加盟,遂自刭宫门,孟尝君的冤得以洗白。
    孟尝君的租银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被魏子送给了贤者,这是无意中的“失”。然而,在孟尝君陷入困境时,这位贤者却以命相救,这是无意中的“得”。正是这无意之“失”才有了如救命稻草般的无意之“得”,这是列传中的一段小故事,但我想孟尝君会从中明白“失”与“得”的会义,他会后悔当时发怒斥退魏子,他也许还会悟出“舍”与“得”的道理。
    何谓“舍得”?“失得”和“舍得“的含义并不相同,很显然,“失得”是无意丢弃而得,“舍得”是有意丢弃而得。整体来说,就是愿意付出,不吝惜,拆开来讲就是舍弃才能拥有,得到功名成就的事业满足,或是精神的充实。
    那么“舍得”中“舍”与“得"的关系是怎样的,必应是“舍”在“得"前邯郸明仁医院,佛家也有言曰:“有舍才有得。”只有先舍弃一小份,才能有数倍的获得。若是“得”在前,“舍"在后呢,开始“得”就自然很多,但到后来却会“舍”得更多。例如,刘邦、项羽进咸阳城这件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场“得”与“舍”轻重关系的衡量,刘邦进咸阳,封锁宝库,不动一金一银,并与百姓约法三章,安抚寿王子婴。而项羽,他进城后,大肆掠夺金银器物,抢走后妃宫女,扰乱百姓。金银固然十分重要,刘邦难道就不想谁的军队不是靠充足的军饷支撑的呢,但是刘邦知道先“舍”,以赢得民心,彰显正义来代替掠财劫色,为自己打下厚实的后备基础,岑碧青因为刘邦先能够“舍”,后来战胜了楚军,建立了大汉王朝平泽里菜子,反观项羽,一日未地“得"和索热点书库取,心中毫不权衡后果,只是沿着先“得”之路走下去,最后,全军覆没,大“失”于垓下。由此观之,先“舍”而后“得”便是舍得最适宜的关系,也是通向成功的绝佳路径。
    会舍得,必要先“舍”而后“得”,而舍得必定还有其中的智慧,究竟要怎样“舍",才能赢取真正的“得"呢?
    有一种“舍”,叫隐忍。越王勾践数余年卧薪尝胆,食吴王夫差之粪便,最终东山再起,灭掉了吴国,洗雪前耻,韩信年少受跨下之辱,后来成长为一名威风大将,功封齐王,号称一代兵仙,受无数后人追仰。勾践和韩信懂得“舍”,敢于“舍”,他们“舍”掉一时的苦楚和羞辱,换来了光宗耀祖之“得",使自己的名字彪炳史册。这种舍,需要我们内心足够强大,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内心毫无别念,以强韧的耐力,持之以恒的决心,煎熬和奋斗,达到所向往的目标。
    也有一种“舍",叫急流勇退。范蠡和文种共同辅佐越王勾践完成复仇大业,范蠡看准了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离开越国,而文种执意不肯。最终范蠡下海经商,家财万贯,而文种不久后就被勾践赐死。范蠡的“舍”,在于他不计眼前高官厚禄,宁愿出去后浪荡江湖,四处经商,苦一时,累一时,光明的一天总会出现。这种舍,需要极大的克制力,平息功名之心,看淡一切,在心中暗示自己,何为轻,何为重,在一番小风小浪之后必有顺风之程。
    还有一种“舍”,叫宽恕。辜鸿铭是晚清洋务人才,混血出身的他,精通十国语言,在张之洞手下办事能干,他有一次因贪恋女色得罪了英国人的太太,被扭送英国驻华大使馆。张之洞怜惜人才,不惜重金赎出他,事后还与辜鸿铭谈心、劝导。在后来的俄国皇子和希腊世子访华时,正是因为辜鸿路过人的翻译和临场发挥,使得张之洞免去了交流障得,而且让中国科技成就在世界扬眉吐气,大放光彩,张之洞无疑受朝廷重赏。张之洞表面上“舍”的,看起来就是那些银子,但是对外国人的盖章认错,对辜鸿铭的开导是千金也无法衡量的气不恰恰包含了对辜鸿铭的宽恕。这是一个八面威风的总督所敢于“会”的,因为他珍惜、宽恕贤才而果断“舍”掉,才有了辜鸿铭的倾心力助和加倍相报。这种舍是更为高贵的,能为他人而舍,需要审时度势和宏达明亮的胸襟,胸中有长远之计,得到的不仅是被施救之人,更是他的恩心相报。
    “ 舍得”是个充满智慧的艺术,也是个悠悠而高远的境界。“舍得"的道理难以参透致尽,但关键就在于一点一一你是否会“舍”。孙子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会“舍”之人被外物所牵引,一直在拥有着他们认为有价值但实无价值的东西,或是从开始的极为值得,到后来的人生末路。会“舍”之人却把目光放得更宽更远,舍下一点,得到更多,他们的观念也许不同,自己心中的得到的也不一样,得到的可以是功成名就,洗雪耻辱集邮门户网,也可以是命运的保全和难得的人才,但光辉耀眼的前途总在短暂的舍弃之苦后等待着会"舍"之人。
    取舍之道
    文|朱艺博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乃战国时期齐国皇室。其父名曰田婴,孟尝君小时候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善于交际,待客周道,尽管他只是贱妾所生,却不卑不亢,展现出不同常人的气度和风范,让他结识不少有志之士,这些人都是一群门客,自然有些义气,但却也少不了鲁莽冒失。
    起初,孟尝君在取舍门客时,显然没有做出明智的判断,以至于不少市井无赖纷纷纳入他门下梁子媛。就拿一件事例来说,孟尝君路经赵国,赵国人见他长得矮小,便对他冷嘲热讽,结果这群“门客”怒不可遏,屠杀了赵国一个县城里的普通百姓才肯罢手。这些人残忍无度,祸害平民百姓,为人们所不耻。孟尝君养了一群白眼狼,在他失势的时,这群人拿走他的财物,丝毫不顾当年的恩情,离孟尝君而去,从这点可以看出,孟尝君的付出并没有真正打动这群“门客”,他们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投靠孟尝君,而是为了一已私利。说孟尝君是沽名钓誉,好大喜功也不为过。他们相互利用,孟尝君为的是自己的名声,这群“门客”为了利益,各有异心自然是同而不合,不足以成大器了。他们集合在一起并不是偶然,正所谓臭味相报,以至于太史公曾说道:“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姦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上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孟尝君的门客三千并不都是小混混,贪图绳头小利之人,也有对他忠心耿耿且真正的贤士——冯谖。起初冯谖并不受到孟尝君的重视,也没有与他有过多的交流。可没想到冯谖一人可抵孟尝君三千门客,在孟尝君失势时,众门客树倒猢狲,只有冯谖才是真心效忠,他孤身一人辅助孟尝君,成就一段佳话,但也是后话了 。要说冯谖才能展现出来,是他去向薛地要债时,冯谖三去薛地家却两手空空,反而被烧掉了借据,这让孟尝君非常不满,冯谖却说的有理有据,使孟尝君虽损失钱财,却换取了民心。孟尝君也不是白痴,他自然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与其失掉一些不可能收回的债务,还不如广施恩惠,造福于民。孟尝君在此事上,听取了冯谖的建议,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个世间本无两全之策,有失必有得,学会取舍才能走向成功。
    也许你会认为,苏轼失去了很多,换来的只是仕途不顺,屡遭贬谪,贤妻早丧,若苏轼无此不顺,又怎能造就他如此豁达的胸径,一切不顺,他都寄于这世间万物之中,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未来花草医,所以不怕失去更多,这一点我们能在他留下的诗句中感受得到。于是我想到了著名的小说家老舍,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对老舍先生的自尽,我认为是他无奈的举动,为了写作他失去太多,却没有得到认可。但幸好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如此看来 我们更应该学会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舍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实在,舍得舍得,有舍便有得。得失得失,有得便有失。
    孟尝君并不是战国四君子中最有才能,品行最端正的。但他的名声得以远播,成为历史上一位耀眼的角色。他的成就甚至远远超过了其他三君子,这正是他懂得取舍的缘故。但我们真的能把每件事权衡清楚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孟尝君与一群市井无赖称兄道弟,这便是他取舍不当的结果 。但他懂得用蝇头小利,取得众门客信任前线任务,多次在险境中绝处逢生,也不愧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也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要懂得进退得失,和人生的价值所在。一些人为了财富放弃了幸福,为了利益抛下了初心,为了一已私利而放弃了家国大事,这不就是不知取舍,不明得失吗?我们更应该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如同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得到的再多,死后还不是灰飞烟灭。回想自己曾经得到了什么,你肯定已经忘却,但失去的却记忆忧新。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矣!”把这天下的万物之事都看淡了,便是大舍大得!孟尝君本是伪君子,但正因为他有所取舍,才得以保全生命!人生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取舍之道自在人心也!
    谈舍得
    文|龙彦臻
    从古至今,舍与得恰似两个端点,它们之间可以用一条线连着,可以做到平行,但是没有办法将两个端点合并为一个,所以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发生了关于舍与得的小故事——孟尝君任齐相,他的舍人魏子去收税,可往返三次毫无收入,原来魏子碰到了一位贤者,私自主张把所收的栗米借给了他,孟尝君极为生气,辞退了魏子,后来有人诽谤孟尝君,齐湣王怀疑孟尝君谋反,可当时得到栗米的贤者以命立誓,证明了孟尝君的清白二流警探,经过调查,又重新召回了孟尝君。
    一个人不是因为我要去得到什么而先可以预料到我应该去放弃什么,而是我知道我舍弃的无论什么时候终会有一用,当时魏子一定知道孟尝君会被诽谤而特意去给予粟米给贤者吗?想必他是不知道的,如果不是这位贤者以死示孟尝君清白,孟尝君恐怕背负上谋反的罪名,那么后果会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魏子的"舍"是背负辞退的危险去舍的,魏子的这一“舍“,"舍"得是粟米是身外之物,却得到了一位贤者的忠心,换回来的“得”是孟尝君的安全,这一对比那些蝇头小利,立刻不堪一击了,说明魏子是懂得分辨"舍"得""的,他不会因为孟尝君的命令,而去"舍"一条性命,但是他被辞退后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他如何去辨解自己的,说明他知道他这么做是值得的。但是从这一结果来看孟尝君是不懂得区分“舍”和“得”的利弊,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魏子“舍”之后,孟尝君是辞退了魏子且非常恼火,如果说这一点不足以表明孟尝君当时不分“舍”“得”,那么事发之后孟尝君也没有感谢魏子,而是借机会装作回薜养老,对此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这表明了孟尝君并没有什么谢意,对贤者有歉意之感。
    其次,身为齐国贵族,为了眼前利益,贪生怕死,两次身为他国之相,一次差点成为秦相,联合攻打自己的国家,他以为身为他国之相,得到了钱财,是他的“得”,可他已经违背了自己的道德,背过去为他国出谋划策,顶着他国之名去攻打齐国,与自己的国家反目为仇,因为自身的利益,因为他害怕齐王对他不满,要除去自己,他做不到“舍”,他"舍"不去皇权富贵,他认为远离齐国才是乾坤正道,那么后面他自然就没有“得”,虽说他率三国联军大败秦军,攻破函谷关,可是他到最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天薛,孟尝绝嗣无后也”。最后在各国来回奔波逃亡的他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因为他总是害怕失去利益,怕齐国对自已仇恨加深,确定劝秦伐齐,齐王灭了宋国,便心惊胆战地逃进了魏国,齐王死后,齐襄王即位后,便保持中立,这样来回波动的事例太多了,这是他不懂“舍”去利益,自然“得”不到什么。
    从这两点上来看,孟尝君是不会区分“舍”与“得”的。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文人志士的"舍"与"得",他们的舍得是包含多种因素,有依据当时时局的"舍",有坚定自己内心的"舍",背负使命之后的"舍"……“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侍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总是回荡的耳畔的诗句,总能想起谭嗣同的“舍”和“得”,他就是依据当时时局而"舍",他“舍”的是自己的性命,他成为变法之下慈禧阴谋的受害者,可他“得”的是对无数当时变法人士的提醒,用自已一死换大家的醒悟,他是从全局时势的角度上看,他的选择不是鲁莽的,不是自已轻视生命,而是这个“舍”对同行乃至以后的革命者都有一个前车之鉴,如果他当时选择不留下,那么又是另一种命运,那么他当时的选择是为了自己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决定的,蕴含着多种因素的决定。那么舍自己的一条小命,又如何呢?
    佛学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我们可以在"舍""得"之间,找到通向光明的道路。
    舍与得
    文|高彰蔚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孟尝君派手下的魏子去收租谷,而魏子却将租谷全部送给了一位贤者。孟尝君得知后声纳探测仪,疏远了魏子。最后,齐湣王要捉拿孟尝君时,却是魏子借给租谷的那位贤者力保下了孟尝君。我们都知道有舍有得的这个道理。但能做到有舍有得的,却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怀着不劳而获的心思,能做到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更是少数。
    从舍与得上看,孟尝君在封地的租谷为舍,更准确来说为强迫性的“舍”即为“失”。当时他还因为这些租谷特生气。租谷是我孟尝君的,凭什么免费给你,你魏子又有什么权力将我的租谷给那位贤者?孟尝君的府邸曾有过约三千名的贤者,也就是相当于半个城池的人数。也就是说,孟尝君是完全没有物质上的担忧的补锅法。但是我们可能会认为孟尝君过于小气,其实孟尝君并没有错。那些租谷本就是他的,他想给谁自然就给谁。但如果孟尝君将租谷免费给了贤者,或多或少可以招募到贤者的心。在他遇到困难时,没准一些贤者会知恩图报来帮助他。贤者愿意保证孟尝君没有造反的心思为得。也就是说,当时失去的租谷,保住了他的性命未来教父。想必这时,他终于明白魏子当年的苦心,明白有舍有得的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舍呢?其实隐忍也是一种舍。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的霸主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因为刘邦更懂得隐忍,更懂得有舍有得的这个道理。刘邦懂得隐忍,他知道自己没有项羽兵力那么强大,所以在成就霸业之前,他宁愿舍弃封地,甚至当项羽的臣子。项羽错失霸主的一个重要原因——项羽不够果断,也不明白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的道理。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沛公,“项王默而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叹“竖子不与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隐忍也是一种舍,比如项羽和刘邦。
    那么失与舍不同在哪呢?舍与失,“舍”是自己愿意舍弃得;而“失”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它带有强制性。为什么刘邦失去的封地、钱财,可以称为舍而不是失呢?那些封地与钱财都是刘邦自愿给项羽的。刘邦也是自愿向项羽称臣的。刘邦可以不向项羽称臣,也不将自己的封地、钱财给项羽。可是他知道他实力不如项羽强,如果在他兵力还不够强大时不选择与项羽撕破脸,这对他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而霸主之位于项羽来说为失,因为霸主之位并不是项羽自愿给刘邦的。舍是一种智慧,它与失还是不相同的。
    那么是不是一定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呢?其实不一定,比如:抗金英雄岳飞,默默付出的战士雷锋。北宋期间,宋的国土被金大肆侵犯。但统治者腐朽,人民不得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关键时刻,岳飞挺身而出并建立了岳家军一起保家卫国。岳飞在打胜仗后,宋王却听信小人秦桧的谗言,担心功高过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雷锋一生为共产党,为人民默默付出,最后却死于一场意外,仅享年二十二岁。有一种“舍”叫岳飞与雷锋,他们不求得,不求回报,为人民服务。岳飞其实完全可以当一位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但他却舍弃了这种宁静的生活,选择了上战场杀敌。雷锋听见有陌生人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完全可以视而不理,可是他却选择了帮助。岳飞与雷锋在舍弃时并没有求“得”。他们并不傻,也没有义务去帮助别人,可是他们却选择了帮助。他们的这种不求得的舍,更伟大,更博爱。
    舍是一种智慧,如何舍?是否要求有得必有舍?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每一种舍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理想。
    旅途上的列车不会一直停在一个站点,它终究会向前驶去。而作为乘客的我们,失去这一片风景时,会有下一片风景的到来。我们见过的旅途上的风景,不断的舍弃,不断的得到。也有可能我们一直在不断的舍弃,并没有得到。因为风景不只是单单的属于一个人,她属于她自己。
    舍与得
    文|刘力铭
    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录着这么一件事:
    齐相孟尝君命令魏子去收取封邑的租税,但魏子跑了三趟都没有把一分钱交给孟尝君。面对孟尝君的提问,他这么说:“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致入。”这使得孟尝君大为恼火,他便辞退了魏子。几年后,小人的诽谤迫使他出走,就在这时,当年受救助的贤士站了出来五子棋八卦阵,以宫门自刎而死之事向齐王证明孟尝君是清白的。在最终,孟尝君被平反,便回薛养老去了。
    读了这么个故事,人们可能会想: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知恩图报的故事毕凌,不值得一提。但事实上,却牵扯到另一组关键词:一个是“舍”;另一个是“得”。那么,它们两个又是如何被牵扯上来的呢?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
    其实,“舍”与“得”一直隐藏在刚刚的故事中。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可以发现一个猫腻:当孟尝君得知自己的租税被魏子私自送给这个贤者时,他发怒了,却没有依靠自己的权势和力量,把属于他的财产从这个贤者手中要回来,说明他放弃了他的租税。这,便是他对自己的租税的“舍”。而再到后来,孟尝君陷入困境时,当年受济的贤者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孟尝君的清白。孟尝君在这么个危机关头能够得到别人的解围,这便是他的“得”。接下来,大难不死的孟尝君辞了官回到薛去养老。此时的他愿意放弃一切达官带来的权力、财产和威信,这,便是他对达官权力的“舍”;却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子当中安享没有担惊受怕,只有平淡、舒适的晚年,这,便是他的“得”。回顾刚刚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没有孟尝君“舍”去他的财产,就没有他“得”到的用生命换取的清白;没有孟尝君“舍”去他达官的地位,就没有他“得”到的幸福的晚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舍”,便有“得”。
    当然,我们可以不从孟尝君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如果我们从受济的那位贤者来看,我们便会得出另一种结论。对于他来说,他当年收到了本属于孟尝君的财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生活当中的一些困难。这,便是“得”。但当他得知孟尝君出走的消息时,他当着齐王的面自刎而死,只为了证明自己的恩人的清白。这样,便是他对自己的生命的“舍”。从他的角度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没有贤士当年“得”到的救济,就不会有他对自己生命自愿的“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得”,便有“舍”。
    “舍”与“得”,这两个含义看似是两极分化的词,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舍”,便有“得”;同样有“得”,便会有“舍”。也正因为这两个词,使得一些不管是好是坏的人,都能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其实在他平凡的一生当中方茴扮演者,也充满着“舍”与“得”。当他在自己的爱妻冬妮娅和伟大的革命事业之间做出选择之时,他毅然选择了革命,而与冬妮娅分手。有人说他太傻,为了革命却抛下自己的妻子。其实,他何尝没有迷茫过:一边是自己那陷入个人主义泥潭的爱妻,另一边又是自己热爱的革命事业,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保尔为了自己革命到底的梦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革命洪荒道路。而在接下来的革命道路中,保尔吃尽了苦头,还落下个残疾。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一般人都无法忍受这种生活,但保尔没有离开自己的革命道路,他以笔作武器,在病床上开始坚持写作,终于写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成为了一个充满着光辉形象的革命战士的榜样。回顾他的一生,他原本可以跟冬妮娅过上幸福、小资的生活,但他为了他热爱的革命事业,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这便是他的“舍”;而他的“得”,便是后人对他的赞扬和仰慕。
    其实,在我们人生当中,一直都经历着“舍”与“得”。就拿学生时代来说,一份成绩单便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经历的“舍”与“得”:一些学生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不惜花上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上上辅导班,泡泡图书馆,为了弄懂一些难题,不惜花上大量精力去攻克,有时,当他们完成自己给自己的任务时,已经到了深夜,这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舍”;而最终,他们的“得”,便是在日后人生的舞台上闪耀。为此,人们去经历“舍”与“得”,不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吗?而人们真正的“得”,在我看来,都是在经历“舍”之后换来的好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都是对于自己在为人处世的某个方面带来经验和好处的结果。比如为了安排好某场节目,自己付出了大量心血,精力和财力,这是“舍”。而当节目落下帷幕时,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便可以为自己的名誉增添一份色彩,这是一种“得”;而当节目因为某个方面没做好而饱受批评,也没有关系,它既可以让你在抗压方面得到历练,还能让自己吃一堑长一智,拥有更多这一方面的经验,因此这也是一种“得”刘忠良。
    可能有些处境困难的人可能会抱怨说:自己的“舍”与“得”为什么会把自己引向非常糟糕的境地?其实,有时候“舍”与“得”需要由自己掌控。这就是当年受济的贤者在宫门自刎的缘故。如果他没有自刎,便不会换来孟尝君的清白,接着孟尝君就会被害死,自己就会被良心谴责,便对不住自己“贤者”的称号。而对于一个贤士来说,如果他的名誉被剥夺了,对他来说将会是巨大的打击,如果不是这样,老舍和傅雷也就不会自杀了。因此在名誉和生命之间,他选择保留名誉而舍去生命。对他来说,如果他不“舍”自己的生命,他将会“舍”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名誉。由此可以得出:“舍”与“得”,如果能恰当地把控住它们,它们将会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反之,则会成为绊脚石,把你摔下人生低谷。韩信便是这样:当他在汉朝功臣中有一席之地时,却没有及时见好就收,最后被刘邦怀疑,后者派人将其刺死。其实韩信就没有把控好“舍”与“得”:当他被立为真王,并“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江山,却不知道“伴君如伴虎”,也不知道功遂身退的道理,结果因势力过于强盛而被怀疑,从而惹上杀身之祸,“舍”去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功名,开始注重他们的“得”,而把“舍”晾在一边。其实,光注重“得”,不注重“舍”是行不通的,人生中重要的“舍”与“得”,都要依靠对方来实现。因为有“舍”,就会有“得”,接下来会以此为基础有更高层次的“舍”,然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得”,人生的道路便是如此循环。只有“舍”与“得”雨露均沾,才能使自己人生的舞台发出闪耀的光芒。
    舍与得
    文|黄欣妮
    在孟尝君当齐相时,他的舍人魏子去帮他收邑入。结果魏子跑了三趟却没收回一分钱。孟尝君揣着满肚子的疑问去问魏子,魏子对曰:“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致入。”孟尝君气得面色发白,“怒而退魏子”。数年之后,有奸臣对齐王说:“孟尝君将为乱。”齐王就怀疑上了孟尝君。孟尝君无法,只好四处逃亡。“魏子所与粟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齐王大惊,赶忙叫人去查明白。结果发现孟尝君果真无叛乱之心,忙召回孟尝君。孟尝君也是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一关。
    这个故事取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它没有记载孟尝君大难不死之后有没有再去找过魏子。但我觉得孟尝君事后应该是去感谢了魏子的。如果魏子没有借出邑入,孟尝君死得得比窦娥还冤。那话题又转回来了,这个故事中就包含了“舍”与“得”。有“舍”有“得”才让孟尝君幸运地熬过了这一关。因为,如果没有魏子的“窃假与之”,那又何来孟尝君的“果无反谋”呢?老人常说;“有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如此看来,“舍”与“得”应为因果关系。而且“舍”还是“得”的基础。但万事万物都有个起因与结果,那“舍”与“得”的起因,也就是目的,又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八个字——为舍而得,为得而舍。这“为得而舍”大家都知道,随口一编就是一个例子。可这“为舍而得”真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该举什么例子才好。不过最近特别火的一部影片,叫《我不是药神》,可以把这两点全部概括并且诠释得淋漓尽致。程勇,一个上海小贩,因为生活所迫,走私在中国卖出天价的治疗慢性白血病的特效药——格列宁。后来又怕被抓,放弃了走私药物。几年后,当他看到自己的老友因慢性白血病而死亡的时候,他为了跟他老友一样财富故事,每天处在痛苦当中的白血病患者,又继续了对自己的良心和那些白血病患者的救赎之路。
    在开头,程勇因为生活困窘去走私药物。他是为了得到钱而舍去了自己原本的“清白之身”,即在法律上的清白。还把自己整成了一个担惊受怕的犯罪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为得而舍”。后程勇又为了自己的“清白之身”而舍去了走私印度格列宁这个赚钱的路子。这也是“为得而舍”。只不过程勇不仅仅舍去了这个赚钱的路子,还舍去了无数慢性白血病患者的希望。有的人很不理解。程勇明明知道这些患者的痛苦,他为什么要执意去放弃这个方法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程勇的状况。他有一个儿子。而他那已经离了婚的妻子想让他儿子出国。可程勇不同意。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不想坐牢。可后来,他又重操起了自己的旧业极品女婿。这时的程勇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钱了。他是为了把这些药给那些慢性白血病患者而不惜一切代价去走私印度格列宁,即使亏本也是心甘情愿。这难道不就是“为舍而得”吗?我想这部电影会火,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矛盾冲突,更是因为这里面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为舍而得”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的解释——做慈善。你想想,那些做慈善的人都是为了回报社会而去努力拼搏、奋斗。这不也是“为舍而得”吗?人生处处都有舍与得。像我们,只有舍去自己空闲的时间去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像科学家,只有舍去自己的精力才能得到赞扬与荣誉。每个人都会经历舍与得。我们会舍去许多东西,也会得到许多东西。但什么才是人生中真正的“得”呢?
    金钱、权力、地位。这的确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霹雳剑踪。但这就是人生中真正的“得”吗?不,我想不一定。我觉得人生中真正的“得”的意义很广泛。他不一定就是成功、获奖,站在世界之巅。他可以是得到三五知己,也可以是得到想要的工作,还可以是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所以我觉得人生中真正的“得”是追寻到自己心中真正所想的、所要的﹑所求的。无论它是一个伟大的愿望还是一个很小的追求,它们都是人生中真正的“得”。
    舍得,这个在三千年前就存在的词语依旧应用于现在。佛教信奉“舍即为得,得即为舍”。而古人又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所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才是人生的硬道理。

    诗歌丨散文丨小说丨传记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芝兰悦读
    爱语文,爱生活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