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t【贵州日报】整版:万山“九丰农业+”让山沟沟变身“武陵菜都”-微万山

    【贵州日报】整版:万山“九丰农业+”让山沟沟变身“武陵菜都”-微万山


    微万山投稿邮箱:wanshanwang0@126.com


    2018年01月28日>>t03版:2018全省两会特别报道
    走进铜仁市万山区九丰农业博览园,处处皆有美景。智能观光大棚、蔬菜采摘棚、生态木屋、海洋科普馆等,无不让游客流连忘返。
    今日“农旅一体”的精美景区,三年以前竟是一片荒山。而过去说起万山,人们也很难将之与生机蓬勃的现代农业联系到一起。
    九丰农业博览园
    万山曾凭借丰富的资源赤古藏獒,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小香港”美誉。然而随着资源枯竭,万山经济一落千丈,数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上。
    多年来,万山奋力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艰难地寻求替代产业。2015年,该区从山东省寿光市引进九丰农业,为万山产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动力。
    去年,该区积极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深度结合的新路,让6000多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九丰农业博览园景区大门

    绿色转型 老区焕发新活力
    1月20日,家住铜仁城区的陈女士带着家人,驱车前往万山区九丰农业博览园游玩。自园区开园迎客,这里便成了她常去的景点,她说:“园区除能欣赏美景,还能充分感受现代高效农业的魅力。”
    近年来,万山区按照“农业惠民、旅游兴业”的发展方向,探索农旅融合的新路子,以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黔东市民的“菜篮子”,休闲观光的“花园”。 
    过去万山以朱砂闻名于世,曾因发达的工业而傲立黔东。但农业素来是一块“短板”,广大群众以传统的方式耕地种菜,收益甚微。
    本世纪初,万山汞矿资源经历上千年的不断开采而渐渐枯竭,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失去重要产业支撑的万山,经济发展也一度步入低谷。
    多年来狂龙一声笑,万山区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之路,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九丰海狮秀展示馆
    2014年,省委、省政府做出“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决策,把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作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万山抓住机遇,围绕“农业惠民”的发展方向,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主攻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015年,该区从山东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九丰农业,提出把九丰农业打造成西南片区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集蔬菜种植、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的全国一流的高端山地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实际上权宁一,毫无农业产业化基础的万山大兴蔬菜产业,并不为人看好——“万山自古以来就是工业重镇,发展农业未必能行!”、“过去家家种菜,有几家致了富?”……
    一时间,各种质疑声不断,很多人甚至等着看万山的“笑话”。万山区只是默默地努力,举全区之力迅速推进九丰农业项目建设。
    九丰海洋馆
    该项目从2015年5月破土动工,仅用短短一年时间,便在荒山上开拓出一座高端的农旅一体化的观光博览园。其生产的绿色蔬菜远销省内外,生态旅游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九丰农业这个“农头”,不断带动群众发展大棚蔬菜,推动万山现代高效农业迅速发展。昔日的工业重镇,刮起一股强劲的绿色旋风,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干祖望。
    现代高效农业的崛起,是万山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不仅带动千家万户增收,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三次产业结构。
    九丰农业蔬菜大棚内,工人正在管理蔬菜(张韧 摄)

    “龙头”带动高效农业蓬勃兴
    “现在园区建在村里,村民都纷纷返乡就近就业。”万山高楼坪侗族乡大树林村,村支书张美明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九丰博览园。
    过去,大树林村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村边大片平坦的土地没人愿意耕种,日渐荒凉,稀稀疏疏长着几棵庄稼。
    “虽然土地是群众的命根子,”张美明无奈地说,“但是村里人均只有半亩地,种植玉米、红薯等收益低微,养家糊口都难童心是小鸟,村民不外出打工才怪呢!”
    2015年,九丰农业项目落户到高楼坪,建在了大树林村的土地上。山东来的一群种菜人,不仅建起高端的蔬菜大棚,还做起了观光旅游。
    看着九丰农业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销售,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进进出出,大树林村的群众大开眼界,感叹:“原来地还可以这样种!”
    昔日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了新的希望,纷纷动身返乡,有的走进九丰农业博览园就近就业,有的在博览园旁边开办农家乐,或设摊位卖特色小吃。
    “现在在家办农家乐,一年最少可以净赚5万块钱。”大树林村村民杨秀才打工回来,看到九丰农业博览园旅游火爆,便在园区边上开办农家乐,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据介绍,万山九丰农业博览园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景区科普化”的思路,投资打造集蔬菜种植、智能观光、生态养老、花卉科普馆、海洋鱼类观赏等为一体的高端山地生态农业示范综合体。
    景区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
    园区高端规划3000亩核心区,带动辐射5万亩,种植瓜类、茄果类、豆类、叶菜类等100余个最新蔬菜品种,每年可生产优质蔬菜6.6万吨。
    “目前园区已建成13.8万平方米的蔬菜生产大棚和占地1.5万平方米、全国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单体智能大棚饮马流花河。”万山九丰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
    此外,九丰农业博览园一期开园以来,实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解决就业3000多人。
    舞活九丰农业这个“龙头”,激活万山干部群众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提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山沟沟变成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着力将万山区打造成为“武陵菜都”。
    2017年,万山区依托九丰农业的大棚蔬菜繁种技术、种植模式、管理理念等优势,开始在全区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该区已在10个乡镇(街道)发展标准大棚蔬菜,面积达6000多亩,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户均增收3000元。
    九丰技术专家到各乡镇(街道)指导蔬菜种植

    全区推广 “丰”字号产业遍地开花
    “朱乡长,请帮忙看一下,现阶段的芹菜怎么管理?”近日,万山区敖寨乡两河口村易丰农业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的管理员看见该乡科技副乡长朱向斌,急忙把他请进了大棚。
    蹲在绿油油的菜地里,朱向斌拿卷尺量着芹菜的高度,用浓浓的山东口音普通话,细心地讲解当前管理上应该注意的事项。
    朱向斌穿着绿色的工装51idc,背上印有“九丰农业”的字样。他来自山东寿光市,与大棚蔬菜打了30多年交道,是九丰农业的骨干技术员大雨和小雨。
    两个月前,朱向斌受万山区聘请,到敖寨乡挂职任科技副乡长张靖宜,协助该乡抓大棚蔬菜产业。
    敖寨乡按照“九丰农业+”大棚蔬菜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大棚蔬菜产业800亩,是全乡770多户25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朱向斌既是敖寨乡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员,也是九丰农业先进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员。每天进出于一个个蔬菜大棚最强炊事兵,还定期组织菜农开展技能培训。
    “不仅要让菜农个个都成为种菜能手,还要让大棚蔬菜的产量也达到九丰农业的标准山地大猩猩。”这是朱向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去年以来,该区充分发挥九丰农业国家4A级景区农旅一体化龙头带动示范效应,大力推广“九丰农业+”模式,让现代农业的良好经济效益输送到全区贫困群众手中。
    该区在推行“九丰农业+”大棚蔬菜发展模式过程中,特意聘请九丰农业技术员到各乡镇街道担任科技副乡长。通过技术前移,更有效地推广繁种技术、种植模式、管理理念。
    今年,该区计划新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1万亩,覆盖10个乡镇37个村,与6000多贫困群众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全区推广“九丰农业+”模式,乡镇(街道)大棚蔬菜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落实到行动上,avst该区采取政府、企业、群众“三方”联动的方式,着力打造大棚蔬菜生产共同体。
    万山出台“大棚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应用推广试点实施方案”,还通过整合资金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
    企业则以九丰农业大棚设施蔬菜种植技术为支撑平台,在每个乡镇(街道)、每一个贫困村至少建一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培育一个蔬菜品牌,由九丰公司提供种苗、种植管理技术。
    各村采取“公司+村级集体经济+农户”运作模式,出台政策对贫困户竹架大棚、钢架大棚、标准化钢架大棚进行补助,并鼓励合作社、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带头发展。
    与此同时,该区还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建立产前技术引进、培训,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推广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记者在下溪乡官田村迎丰农业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看见,标准化的蔬菜大棚沿河整齐排列,旁边是一个十余亩的鱼塘。河岸上工人正忙着给精美的木栏杆上漆。
    “在学九丰农业种植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九丰博览园农旅一体化的理念,把每一个大棚蔬菜基地都打造为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景点。”下溪乡副乡长杨超说。
    无论是敖寨乡两河口村的易丰农业,还是下溪乡官田村的迎丰农业,名字中与九丰农业一样,都带有一个“丰”字。“丰”字号的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已在万山各乡镇遍地开花。
    万山区下溪乡群众正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西红柿(杨聪 摄)

    创新模式 贫困户增收有保障
    下溪乡新隆村的鑫丰农业蔬菜大棚里,红彤彤的西红柿压满枝头,犹如一盏盏喜庆的大红灯笼,预示着丰收的喜悦。
    村民蒋树英提着篮子,正在采摘西红柿。她笑着说:“在这里工作一天就有100元工资,平均一个月上20天,比在上海打工划算。”
    蒋树英过去10年,与丈夫吴天学被迫外出打工王异无惨,把两个孩子与年迈的父母留在老家。“一家人仅有不到半亩的水田,不出去打工怎么生活?”她无奈地说。
    在外打工,由于缺少技术,蒋树英与丈夫两人工资总收入仅有1万元左右。除去开支六经头痛片,寄回家的钱也所剩不多。
    2016年,下溪乡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蒋树英家的房屋被洪水冲毁,一家人的生活更没了着落,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兴隆村按照“九丰农业+”模式发展大棚蔬菜,蒋树英与丈夫商量,决定回家发展。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蒋树英成了蔬菜基地上的产业工人,吴天学则成了管理员,同时他们还利用5万元“精扶贷”与村里另外几名贫困户合伙开办砂石厂,自己当上了老总。
    “我们还被村里列为易地搬迁扶贫对象,过不了多久灵武司兵器簿,就能搬出大山去,在市区拥有一个新家。”蒋树英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万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力九丰农业,全区推广大棚蔬菜,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蒋树英家一样走出困境,同时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推动乡村振兴。胡中惠
    大棚蔬菜结硕果,百姓丰收开笑颜
    该区以“三金”驱动,着力打造大棚蔬菜产业与群众的利益共同体。照每年每亩600至800元标准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按照每月2000至2500元的薪金组织贫困户就业,按照“622”的模式进行分红。
    “622”模式,即是将产业扶贫基金、土地等资源打包入股产业基地作为贫困群众股金,按照入股资金比例将年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合作社、20%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形成了贫困户受益、合作社赢利和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利益分配方式。
    具体而言,则是建立“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带动模式,由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村集体经济和农户三方合作投资建设大棚蔬菜基地,带动贫困户以精准扶贫资金、土地等入股变股东,组建生产销售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合作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华容道精装版。
    建立“大户+农户”带动模式,通过贷款贴息、基础配套等政策支持,鼓励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致富带头人,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建设大棚蔬菜基地。
    建立“村集体经济+农户”带动模式,由村支“两委”领办村集体经济,建设大棚蔬菜试点示范基地,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基地景区化。
    同时,该区还以村为单位,大力推行“一户一亩菜园”工程,实行“流转土地、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市场销售”四个统一,为贫困户建立稳定脱贫保障。
    目前,全区已累计发展“一户一亩菜园”2665亩,带动贫困户2119户5644人,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毛寸头。
    兴隆村便是按照这一思路,引进企业投资50余万元,村支“两委”整合200余万元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并与群众签订土地入股协议,带动当地群众近100人就业极品战神。
    通过大“农头”带动现代高效农业大发展,不仅让老区找到转型新出路李蓬熙,也让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2017年海都快印,万山区脱贫3789户10364人,1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1%。
    编 审:张文娟
    编辑:杨发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