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hing【跟我听音乐3】巴赫键盘乐“三巨头”-南理马千

    【跟我听音乐3】巴赫键盘乐“三巨头”-南理马千



    巴赫(Johann SebastianBach)的键盘作品浩如烟海,如果让我来推荐适合古典音乐爱好者聆听的巴赫键盘作品的代表作,我一时还真的难以取舍。最后,只能结合目前的钢琴教学和练习的历程,推荐这“三巨头”,基本上学钢琴的学生都会弹到的作品——《创意曲》、《十二平均律》和《哥德堡变奏曲》。
    ↑《圣母颂》作曲:古诺&巴赫

    ●BWV772-801《创意曲》绝非初级练习曲那么简单
    ↑二部创意曲,第13首,BWV784,二部创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
    几乎所有从小学钢琴的小朋友第一次接触巴赫就是那一本《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俗称“小巴赫”。练习巴赫作品的目的是训练对复调音乐的掌控,通常比较难,但“小巴赫”里面的曲目难度都比较低,非常适合初学者弹奏(不过后面的几首作品还是难度比较大的,尤其是出现了四声部之后),所以是复调音乐入门的首选练习曲。这部钢琴曲集里除了部分摘自巴赫其他大部头作品(诸如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德国组曲等)之外,大都来自于《安娜·玛格达勒纳的笔记本》。这套“笔记本”是巴赫为他第二个妻子、歌唱家安娜·玛格达勒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而创作的歌曲集,因此很多旋律都非常动听。在此之后,继续弹的第二本巴赫,应该就是《巴赫创意曲集》了。(有时候在二者之间还可以加一本《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巴赫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是两套兼顾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也就是说,它们既可以练习钢琴使用,也可以用来聆听欣赏,这和车尔尼的纯技术性的练习曲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如果把巴赫的这两套作品仅当作练习曲,至少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创意曲不仅好听,并充满了情趣,而且在音乐之外,还体现了巴赫的父爱,因为这些作品是他为九岁大的长子威廉创作的,可以想象,为了让孩子不觉得练习演奏是件枯燥的事情,巴赫在创作这些音乐时破费了番心思。作为教学来说,这套作品最大的长处,就是可以培养练琴者对音乐的兴趣,相比之下明末资本家,一些纯粹强调技术但缺乏音乐感的练习曲,有可能会破坏练琴人对艺术的感觉,与巴赫在思路上确实有天壤之别。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只有肖邦的理念跟巴赫产生了共鸣,且听肖邦练习曲的优美旋律就一目了然了。
    ↑二部创意曲,第2首,BWV773,优美的旋律交织在两个声部,让人沉醉。
    如果说巴赫的《平均律》是人类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那么《创意曲》就是《平均律》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类情感的浓缩,而且这一浓缩也有着同样的深刻与内省,有小中见大之感。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广些看棍王的抗战,巴赫的弥撒曲、受难曲和康塔塔等声乐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创意曲》中的小曲所表达的那些情感向纵深发展和延伸,然后汇聚成的大规模的宏伟之作。由此我感觉到,《创意曲》似可喻作巴赫音乐的一个基点,和情感世界的一个源泉,而在这个基点上和这个源泉中,巴赫的身影愈加显得伟大。
    ↑三部创意曲,第3首,BWV788王世均,三部创意曲里旋律最感人的一首。


    ▲BWV846-893《十二平均律》并非那么艰涩难懂
    在许多人的认识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是一套供教学使用的作品,实际上这是一种天大的误解,而产生误解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这套作品所受到的评价:它是“复调技巧百科全书”,乃复调音乐的登峰造极之作,它还是钢琴音乐“旧约全书”,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奠定了现代的钢琴演奏技术。然而,历史的评价并不仅限于此两当兵变,还要加上这样一些内容:曲集中的四十八首乐曲在形式特点上变化无穷,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说到《平均律》,事实上它对于听过一些古典音乐的人来说,未必是完全陌生的。相信不少人都听过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的《圣母颂》,通常这首歌所注明的创作者除了古诺苏亦承,还有巴赫,而这两位作曲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时间和空间,巴赫逝世于1750年的德国,古诺诞生于1818年的法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古诺歌曲的旋律所使用的伴奏是巴赫“C大调前奏曲”,就是《平均律》的第一首乐曲BWV846。
    艺术价值很高,通常情况下就意味着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事实上,如果抛开《平均律》所涉及的创作技巧和演奏技术,仅仅从聆听角度来看,它不论从情感上来说,还是从旋律上来说,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所以我觉得聆听这套作品,不妨先抛开十二平均律和复调音乐这些概念,直接进入到各自独立的乐曲当中,也不必把不同调性或者各个声部搞得如何清楚,只要尽量把握住音乐中的各种旋律,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或情绪就可以了。
    对于我来说,听《平均律》是件上瘾的事情,并且它从来没有让我厌倦过。我尤其不能拿这套作品作背景音乐,因为它会把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它身上,让我没有心思做手里的事情。我在听《平均律》时,通常是沉浸在音乐带来的各种氛围当中,不太留意每首乐曲是什么调性或者几个声部,因为我觉得音乐本来就是作曲家写给人听的,除非是研究音乐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被它感染就足够了。
    让音乐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不论听《平均律》,还是听其他的音乐,都是如此,庞晓杰这大致就是我对听音乐这件事的态度。


    ◆ BWV988不能不听的《戈德堡变奏曲》
    要是谁问我只听巴赫一部键盘音乐作品该听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向他推荐《戈德堡变奏曲》。听巴赫的键盘音乐pershing,你可以不去听同样经典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甚至是《平均律》,但是不能不听《戈德堡变奏曲》长安春望。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1741年出版。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钟。这部作品长期不受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前半叶,女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Landowska)的公开演奏及录音。之后刘一帆老婆,1955年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将其选作自己的第一张录音作品,并且在1981年,也就是古尔德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录制了最后一张唱片,还是选择了哥德堡变奏曲,可见古尔德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

    《哥德堡变奏曲》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哥德堡是谁?他其实是巴赫的一位学生,Johan Theophil Goldberg。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请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所以,很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当时竟然是用来“催眠”的!不过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催眠曲,而是用来帮助伯爵精神放松的。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

    听《戈德堡变奏曲》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灵蛇欲,似乎永无止境,听得越久,就越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我觉得听巴赫清穿之元瑶,除了聆听者本人的音乐审美取向外,心境也十分重要,甚至需要内心的自我修炼。就我这么多年来听巴赫所走过的历程来说,尽管我觉得《戈德堡》大概是巴赫所有重要的键盘音乐作品中最具有亲和力的,但我仍然认为,假如你是一个初入巴赫音乐圣殿的音乐爱好者,在你还没有广泛听过他的管弦乐作品并接受和喜欢巴赫之前,最好还是不要先碰《戈德堡》这类独奏键盘音乐作品。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巴赫的音乐对于初入门者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编号靠后的作品比中间的容易接受,中间的又比编号靠前的容易接受。听巴赫唐长红,你没法用欣赏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方法。相比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滥情”而言,巴赫的音乐理性的成分似乎偏多,但绝不是没有情感的复杂的音符之排列组合吴文刚。每一次我听《戈德堡》,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即巴赫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是人类崇高的理性与情感的最完美、最高度的统一。就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它的30段变奏来说,我感觉这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安详、平静、满足、如歌、激动、平和、不安、沉思、崇高、静默、庄严、虔诚、赞美、愉快、祝福、欢乐、向往、闲适、喜悦、幸福、超越、救赎、希望、使命、憧憬……,还可以有很多的联觉与想象,每一个变奏都可以用以上其中一个或一组词汇来概括音乐所传达出的内在情感。我每一次聆听,几乎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朝圣,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与满足之中,感受这音乐的神圣和伟大!
    欢迎关注公众号:南理马千

    长按图标“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