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老公【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0)-商丘诗词

    【诗苑寻芳】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10)-商丘诗词



    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诗词的表现艺术(10)
    说“悟”
    在学习上,“悟”很重要,多读、多听、多观察,广泛地积累知识,固然是做学问的必备条件;但正如王国维说的,“必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从积累的材料中“悟”出道理来,变知识为能力,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目的。据说过去有个书法家,为了探明书法的原理文县党建网,对有关材料广搜博取,到处留心。有一天,他望见一个樵夫和村姑在狭路相逢,两人都迟疑了半响,想让路,结果都茫然不知谁该停下来等对方过去。这两个人前前后后的动作,造成一种张力、冲击和反冲,给这位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种“恍然大悟”的喜悦,过去许多刻苦攻读、认真探索的人,常把它记录在自己的诗文中。欧阳修见画眉鸟在山林中活蹦乱跳,发出悦耳的叫声,因而“悟”出了“始知锁在金笼里,不及林间自在啼”的道理,苏东坡到庐山,横看侧看、山峰百态千姿,弄得眼花缭乱,因而“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这些都是由某些自然现象而联想到社会现象,并得出哲理性结论的好例子,可见“悟”是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重要升华。
    一九八二年,郑州一中考生崔宏滨,从“先天下之忧而忧林敏聪,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文命题中,“悟”出了新的含义,写出了一篇河南省高考的语文“状元卷”。他不仅正确地阐述了范仲淹原话的进步思想,而且“悟”出了今天我们提倡的“先忧后乐”涵义与古代大不相同,从而把论述的重心放到当代社会,把文章的思想境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温故知新、由此及彼的“悟”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联想能力。这种能力提高了,在学习上自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时空流转 虚实相生
    写山水诗的大忌是形象密集。如写山,写完南峰写北峰;写水,写完江上写岸上,让读者的视野跟着作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不能产生由此及彼得想象和联想。这样的诗,很难有味外之味。
    “潮平两岸失(一作“阔”),风正一帆悬。”王湾这联诗,确实有盛唐气象,但视野仍不够宽:一写岸边,一写江上,都没离开视觉范围。杜甫则不然:同在长江,他既写所见,又写所闻灰色按钮克星,视觉、听觉齐用,空间扩大,景象纷呈。“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听到的不受空间限制,看到的又包容天上江中,有立体感。从这里团徽的内容,我想到转换时空,不仅可写眼见、耳闻,还可写心想逆天邪主。实写虚写,驰聘自如,可收虚实相生之效。如我写《登长白山天池》,第二联原为“数峰临玉镜,一涧泻清流”。自觉太实。便将下句改为“一梦枕清流”,化实为虚,似比前句生动一些了。写《登华山》,为避免形象密集,用叙事法写完首联“华岳心仪久,今朝上北峰”之后,第二联首句便写“想”。“想”什么?前几年去山西永济登鹳雀楼,导游告诉我“白日依山尽”的“山”就是华山。拿王之涣这句诗来写华山顺理成章,而且把空间由陕西扩展到山西,时间由当前上延至唐代,“依山思白日”就这样出手了。下句“揽胜仰苍龙”,写华山的近景苍龙岭。第三联不再写山上,而写俯 :“秦晋关河隔,川原表里雄。”秦晋分界线自古就是函谷关和黄河,“关河隔”是写实;“川原表里”系从张养浩《潼关怀古》中剪接而来,也未离开华山。尾联就要写离华山120公里的帝京西安了,哪几个字最能代表西安呢?王国维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词话》)我便裁剪了“汉家陵阙”四字用来代表西安:“汉家陵 在,西望雨濛濛。“西望”,是从“西望长安不见家”句中提取的,见了“西望”,读者自然会想到长安;“雨濛濛”是从卢纶《曲江春望》“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濛濛”中裁剪的。这样写华山,既未离开华山,又避免了形象密集。

    背诵诗词好处多
    一、背诵诗词可以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传说清乾隆(一说康熙)皇帝在殿试时,要求应试者先背诵一句诗,并背错一个字,然后用另一句诗来救。如一应试者将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背诵成“人面菜花相映红”。皇帝问:“不是桃花吗?”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又某应试者背诵贺之章《回乡偶书》中头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将“老大”背成“老二”。皇帝问:“不是老大吗?”答:“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这些看似文字游戏,但却有助于记忆、联想。
    二、背诵诗词可以帮助理解许多诗词理论问题
    诗歌的形象性、诗歌的比兴手法等等这些理论问题,单纯看有关文章、听有关讲座是很难理解透的。如果背诵的诗词较多,就很容易理解。比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背熟了并理解了论他妈的,那么诗歌的形象性、比兴手法都了如指掌了。这两句诗如果用政治语言来说,就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既可以歌颂人民公仆,也可以歌颂人们教师,这就是形象性藴大含深得力量,是比兴手法在诗歌中必不可少的明证。
    三、背诵诗词可以悟出作者的创作手法
    诗词的艺术有一个章法问题。如果单纯讲理论,很抽象;如果结合作品想,就很好理解。章法有个层次感问题,即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层层推进,不能杂乱无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是由小到大的范例:“独立寒秋”,写诗人自己;“湘江北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平视,扩大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写仰观,写俯 ,有扩大了;“怅廖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扩大到整个地球,层次十分清楚。
    《菩萨蛮。黄鹤楼》则是由大到小的层次。“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是大面积地写当时中国的形势;“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缩小到武汉;“黄鹤知何去?剩下游人处”,又缩小到了黄鹤楼;“把酒酌滔滔,心潮逐浪高!”缩小到了诗人个人。这种写法,和柳宗元的《江雪》有一脉相承的痕迹:“千里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写大面积地自然界;“孤舟蓑笠翁”,缩小到一条船上;“独钓寒江雪”,集中到诗人自身西崎崇子。
    对这些创作手法的领悟,必须在熟背许多诗词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背诵,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如坐火车、轮船时,散步时,骑自行车缓行时,都可以进行;比正襟伪作、挑灯夜读要方便得多,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就背熟了许多诗词。

    情和景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寥寥数语,把情和景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独龙族纹面女。但是,写作时如何能使二者“妙合无垠”呢?我看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去领悟。
    一是以景结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紧接着用“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语一结陈金定,从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马上转到这样一种景象:月照长城少女椿 ,莽莽苍苍。语尽而情不尽,令读者玩味无穷须佐之男。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也是以景结情: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确是好诗,但孟浩然却因此落了个终身布衣的结局。他原以为有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所以“北阙休上书”一泄而出。“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三四句回述失意的缘由,对唐明皇明褒暗贬,结果激起了唐明皇的愤怒:“吾未尝弃卿,何诬之甚也。”乃放归襄阳。尾联以“松月夜窗虚”的景语,衬托了“永怀愁不寐”的真情。
    王维的《观猎》同样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前四句写出猎,后四句写猎归。结尾以“千里暮云平”的景语作结。但这景语不是出猎是营地的景色,而是“回看”猎处的景色,是远景。出猎时是“风劲角弓鸣”,气氛紧张,情绪急迫;猎归时是“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踌躇满志刘汉格。
    这些都是以景结情的范例。
    二是融情入景。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第一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这两句把诗题中的情和景全部收摄。尾联暗用了晋代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的诗意,再紧扣到“月”上。
    由此可见,写景必须为抒情服务,抒什么情,就有相应的景来衬托,从景中透出情来。正如演戏一样,悲剧喜剧,布景各不相同。吴国太相亲和诸葛亮吊孝,当然不能布同样的景。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郭晶晶老公灼灼其华丁霄汉 。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朱熹注:“夭夭,少好之貌。灼灼,华之盛也。木少则华盛律政英雄。”之子,指出嫁的这个女子。后人常将这首诗作为婚礼赞歌。这是“以灼灼状桃花之鲜”,来歌颂新婚夫妇的宜家宜室,和谐美满。荆柯的《易水歌》则以“风萧萧兮易水寒”,来衬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开头就是欢乐的景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柳亚子曾用“火树银花不夜天”来形容天安门的“五一”节之夜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头两句景语把送别的场面写得悲壮、豪放、健美,渗入了“日暮天寒,游子何之”的感伤,逼出了后两句慰勉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罗秀春”毛泽东的《答友人》,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这种神话般的布景,自然引出“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帝子”(湘妃)形象我的女儿瑞英。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前两句:“大漠风尘(沙尘暴)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写边塞战争的背景逼真逼肖。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写这支后续部队尚未到达,前线已捷报传来。这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样,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点染之法。
    三是触景生情。如《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女皇选夫,此何人哉?
    《毛诗·序》说,周室东迁洛邑后,有大夫行役到故都丰、镐,见宗庙宫室,平为田地,遍种黍 。他忧伤仿徨,“悯周室之颠覆”,因而作了此诗。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诗作者是看到昔盛今衰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伤感心情,则是无疑的。现在我们还常用“黍离之感”、“黍离之悲”来表述这种心情。这就是触景生情。同样,刘禹锡的《乌衣巷》也是作者看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衰飒景象时,联想到当年王导、谢安住宅的宏大,抓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型细节,使今昔沧桑之感自然涌到读者心头。朱雀桥、乌衣巷这两句景语,成了作者感情的触发剂。
    商丘诗词学会
    商丘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官方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邓芳修 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欢迎全国各地的诗友踊跃赐稿,邮箱:shangqiushici@163.com,设有新闻信息、诗词人物、诗林撷英、才女芳华、自由花香、诗词课堂、商都书画、佳作点评、当代诗话等栏目。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右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