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船机【话说怀仁】云中说“云”-幸福e怀仁

    【话说怀仁】云中说“云”-幸福e怀仁


    “云中镇”,是由原城关镇和鹅毛口镇合并组建的乡镇。地处怀仁市中心,总面积146.9平方公里,管辖22个行政村,9个社区,13.2万人,境内有山有川,土地肥沃,交通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乡镇。
    探寻“云中”之语源,就会吃惊地发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阴山之南,滹沱之北,长城沿线一带,不论是曰郡、曰州、曰府,还是曰路、曰山、曰河,多以“云”称。如云州(古州名)、云内(古县名)、云中郡(古郡名)、云中县(古县名)、云中镇(今镇名,在怀仁市)、云中河(河名浙视互联,在原平市)、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冈(大同西,为名胜地)、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云”,作名词时,本意是“云彩”,地气上为云,借指高空。作形容词时,有“盛多”(云集)、“疏远”(云孙)之意。作动词时,有“言说”(不知所云)、“是”(虽云匹夫,霸王可也)等意。上述地名中的“云”字,该作何解?
    从古云中城说起
    沿历史之河一直上溯,就会发现,上述诸“云”,均脱胎于战国时期赵国所建之“云中城”。
    古“云中城”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城东北,现古城镇所在地内功四经。是蒙古高原历史上所记载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当时赵国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关于古云中城始建年代,大概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说是战国时期赵武侯所筑(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另一种意见认为是赵武灵王时期(约公元前300年左右)所筑。前者见于《山西通志》、《水经注》、《虞氏记》等诸多史册,后者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研究所得之结论。老宋认为,后者更加符合历史真实。因为在历史上,并无赵武侯其人,《山西通志》所言之赵武侯,恐为赵武公之讹。根据《史记·赵世家》言,赵武公为赵烈侯之弟,在位十三年而卒。其时,赵国的疆域还没有探及河套一带总统特工队。直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才“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赵世家》)。在此之前的赵武灵王十九年春,为了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召大将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史记·赵世家》)同时,赵武灵王为了“胡服骑射”的顺利实施,在与肥义“议天下”之后,还“往之公子成家”,进行游说,其中赵武灵王的一段话,说明了当时赵国的疆域四至:“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史记·赵世家》)这里所说之“三胡”装船机,就是指当时游牧于阴山之南,西起河套,东渐晋西北、晋北、冀北地区的林胡、楼烦和东胡。说明在赵武灵王之前,赵国的疆土远未及于河套地区,更不可能在那里筑城。最有可能的是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国富兵强,进攻北部的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迫使其北退,占领了今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区,势力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北向西推进,疆域到达河套边沿。于是,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以管理这块新开辟的土地,并修筑了云中城作为云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其后,秦灭六国,全国置三十六郡,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北周婚巢演员表,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梁耀辉,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今山西大同)。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置云中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置云中郡,辖境相当于今长城以南,桑干河以北一带。乾元元年(758年)云中郡再改为云州。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现北京、天津至大同、朔州),从此云州成为辽国国土。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不久,析云中县,置怀仁、奉义等县。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
    狄语语境中的“云”字
    对于河套、晋北乃至冀北一带地名中的“云”字,用汉语的诸多义项,均无法释清。对此,笔者以为,隐藏在上述地名中的“云”字,应为“借字表音”。
    近代学者曾运乾在其《喻母古读考》中,提出“喻三归匣”。认为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於”),在上古读作匣母。也就是说,唐宋时期的“y/j”声母三等字,在秦汉时期为“h”母。曾氏的这一论述为学界普遍认可。而“云”字,在中古汉语中,正是“喻母三等字”(简称“喻三”)。根据这一论断,“云”字的上古音,王力拟构“yiuen”,潘悟云拟构“hiun”,蒲立本拟构“hun”,郑张尚芳拟构“hiun”。其读音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hun”。
    值得注意的是,“hun”,在蒙语中的意思为“天鹅、人”。蒙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作为阿尔泰语系的三大语族,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满语)的词汇来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着极近的亲源关系。这与历史上蒙古草原上部族分化融合有相当的吻合性。
    历史上的匈奴,就是一个被称作“hun”的族群。史学界普遍认为,崛起于秦汉之际的匈奴,其族源就是上古三代游牧于北方的“北狄”诸族。《逸周书·王会》:“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駞、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汲冢周书》:“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貎胡、戎翟、匈奴、娄烦、月氐、孅犁、其龙,东胡之别名也,戎十二者,悉统于空同。”说明在商周时期,东亚北部的诸多游牧部族尚未形成统一之势。到楚汉相争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冒顿既立……遂东袭击东胡。……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众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汉书·匈奴传上》载:北亚草原各游牧部落或部落联盟,在冒顿的军事打击之下,相继被纳入匈奴的政治版图。这个庞大游牧帝国的疆域,几乎覆盖了整个北亚草原杜国楹。
    根据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赵武灵王时期,游牧于阴山之南、河套一带的,主要是林胡和楼烦。这两个部族均为狄族。其语言当为阿尔泰语系中的一支。在他们的语境中,“hun”,就是“天鹅”(汉字与之对应的是“鹄”,音“hu”,鸿雁),就是“人”。他们是自称为“hun”的族群,也就是随着鸿雁北飞南迁的游牧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天鹅,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教的图腾,更是阿尔泰语诸多民族的始祖神。关于哈萨克族的起源,就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在战争中受伤,在炎热干燥的天气下,饥饿、口渴、疲惫一齐向他袭来,在以为自己将要撒手人寰的时候,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从天而降,并拯救这位将领于危难之中。后来,白天鹅变身成为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女,嫁给这位将领为妻,二人在婚后不久,她便生下第一个儿子。为了纪念两人的爱情和罕有的婚配,他们给儿子起名叫“Qazaq”,即人们现在所说的哈萨克。后来,哈萨克有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的后代便是现今构成哈萨克族的三个“玉兹”。至今,哈萨克人继承了先祖的图腾崇拜和信仰,仍把天鹅视为圣鸟,把天鹅作为美丽和祥瑞的象征,严禁捕杀。一般的哈萨克人也爱把死去的天鹅挂在毡房圆木栅上,把天鹅毛插在小孩胸前以求吉祥和平,显然这些均是古代崇拜天鹅的遗风。
    蒙古乞颜部,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源出古东胡族,属于蒙古族始祖,其后产生了号称“黄金家族”的主儿乞氏、泰赤乌氏、孛儿只斤氏擎海潮。在乞颜部,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古代,被匈奴族人追击的一部分东胡族人,催马奔驰到一个湖边,当匈奴追兵赶到湖边,一群天鹅听到马蹄声便鸣叫不止。由于夜幕已降,匈奴追兵以为进入了对方的埋伏圈,立刻拨转马头而回,就这样,这些东胡族人因此得以生存。这些东胡人后来就定居在额儿古捏(昆后),他们无限崇敬天鹅,视天鹅的叫声为救命之声。
    裕固族民歌《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中亦唱道“牛粪水燃烧在我们心中,天鹅琴哭诉着世代的衷肠。琴声里流淌着千年的眼泪,手指间凝固着民族的悲伤。不是因为我喝酒过量,也不是我生来就爱嚷嚷;是因为阿尼尕留下了苦歌,我才有心留给子孙说唱。”“是琴弦带来故乡的浓香,酒杯里你能见到尧熬尔的血浪。”“比玛瑙还要珍贵的孩子们,把天鹅琴声当作母亲的乳房魏氏熏鸡。”这里天鹅琴与裕固族的苦难和创伤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成为裕固族民族精神生活之源泉。
    布里亚特蒙古人中流传的天鹅图腾神话《霍里土默特与霍里岱墨尔根》。相传霍里土默特是个尚未成家的单身青年。一天,他在贝加尔湖湖畔漫游时女孩堕落手册,见从东北方向飞来九只天鹅落在湖岸,脱下羽衣后变成九位仙女跳入湖中洗浴,他将一只天鹅的羽衣偷来潜身躲藏。浴毕,八只天鹅身着羽衣飞去,留下一只作了他的妻子。生下了十一个儿子,分别是呼布德、嘎拉珠德、霍瓦柴、哈勒宾、巴图乃、霍岱、呼希德、查干、莎莱德、包登古德、哈尔嘎那,石正方成为后世十一部的始祖。这里既反映了蒙古人对主宰神“腾格里”(天)的崇拜,也留有母系社会对女性崇拜的痕迹秦昊前妻。也说明在蒙古族里,是将“天鹅”作为“始祖神”的。他们将“hun”(天鹅)作为自己的始祖母,认为自己是“hun”的后代,所以,蒙语中的“hun”又有“人”的意思
    历史还原,“云中”应为“hun”人之域
    现在,我们抛开汉语,从狄语的语境中寻找“云中”之“云”的历史含义。实际上,答案已经显现:“云中”,就是“hun”人驻牧的地方跖疣康。“hun”,即狄族,就是自认为是天鹅后代的人们,就是追随着鸿雁南北迁徙的游牧民族。
    当年,赵武灵王攻灭林胡、楼烦,将统治势力延伸至河套地区,在此筑城置郡,名曰“云中”,其义正表明这里是狄族之地。狄族,中原称之为“胡”,后世曰“匈奴”。均为“hun”之借音,汉语中皆有贬义魔剑独孤求败。而赵武灵王当时尽收其地,其民亦为赵国之民朱砂曲,故以“云”(hun)冠之。
    同时,关于“云中城”的建立,还有一个传说:据《虞氏记》,赵武侯(按,应为赵武灵王,下同)先在黄河西岸上筑城,刚筑起部分城墙便崩塌了,于是改在黄河东面另选新址,这时,有一群天鹅整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的上空来回盘旋,而鸟群的下方则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赵武侯看到这个景象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决定在这里筑城,并命名为云中城。这个传说的背后,也应证着“云中”的含义:这里是鸿雁的子孙繁衍成长的地方,他们世世代代游牧于斯,生息于斯。
    (宋旭)
    来源:朔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