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晶晶25号蔡氏相约桂峰-蔡氏网

    阎晶晶25号蔡氏相约桂峰-蔡氏网

    阎晶晶提前预祝天下一蔡桂峰村25号祭祖大典圆满成功
    肇居桂峰 创业维艰
    桂峰村亦称桂岭、蔡岭,离尤溪洋中镇12公里处。因地多桂树、峰峦绵亘、蔡氏聚居而得名。典籍称“桂峰居万山之巅,诸峰拱翠,环列于下,有俯视一切之概”。《桂峰蔡氏族谱》载:蔡襄六世孙蔡諲,在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因避族相(蔡)京卞之祸,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遂为尤溪本支祖。其孙蔡长,“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公元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居桂岭,为桂峰之始祖。”此前,蔡长的祖父蔡农,父亲蔡煌,在尤溪两度迁移。由此可见,蔡諲迁徙尤溪后,单姓孤丁,人地生疏,居大不易。否则他的儿孙就不至于流离颠沛,一代一迁徙了。
    蔡长系蔡襄九世孙,肇居桂峰后,四代单传,人丁不旺。其五世孙蔡基,生于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年过弱冠,建造门首石桥,即印桥,并铺砌洋中及对面岭大道,“至今子孙颂德”。传下立、治、英、雄四子。此后桂峰蔡氏逐渐开枝散叶,枝荣叶茂。至九世,分阴阳两房。阴房癸七传五子,分乾、元、亨、利、贞五房;阳房癸十传七子,其四子兰清,传五男,分文、武、仁、勇、信五房。至此,桂峰蔡氏人丁兴旺,振兴端倪毕现。有许多族人又外迁古田、福州、南平等地发展。时至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年),蔡氏在桂峰繁衍10代,开基100余年,彻底摆脱了肇居初期的困顿,进入全面振兴时期。曾几何时,桂峰蔡氏崛起为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名门望族。
    桂岭八景 秀甲闽中
    桂峰村山环水抱,峰峦绵绵,绿水潺潺,茂林修竹,丹桂飘香。村内村外,八景罗列,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岂寻常村落所可遇见,惟“武陵桃源差可仿佛。”触景生情,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数百首的诗词辞赋,纪之咏之。清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所作《八景总咏》,诗云:“桂峰名胜良难数,去天不远才尺五。金鸡璀璨映朝曦,石笋峥嵘为砥柱。云龙风虎名效灵,骧吼声雄畴足伍。最爱泉流酒国春,故人清风堪相与。丹桂当秋拂袖香,环桥月色光如许。予游斯地能深忆,八景天然亘万古。”清康熙林澍著有《桂岭图说》图文,对八个景点作了画龙点晴的介绍。称:“插身有擎天之玉笋(即景点“玉笋擎天”,下同),“振臂有耀日之金鸡”(金鸡耀日);“临双涧则水喷而龙吟焉”(双深龙吟);“过三峡则风动而虎啸焉”(三峡虎啸);“葛巾野服,蹲踞于酒肆之侧焉,习习清风扇凉而尘滤予以顿消”(酒肆清风);“夜坐辍读,散步于印桥之上,皓皓然月明于昼,而诗兴予以勃发矣”(印桥皓月);“玉泉可掬,漱碧流而甜生舌头”(玉泉涌蜜);“丹桂闻香,袭衣袂而飘然若仙”(丹桂飘香)。观其图,读斯文,心往神驰。然因暮色将临,村外景点,只好遗憾地失之交臂了。在村中央印桥皓月景点上留连,听山鸟啁啾,看流水淙淙,闻桂香扑鼻,夕阳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射在衣袂上,仿佛置身云霞仙境,神清气爽,尘虑消弭,飘然若仙。
    历史文化 积淀丰厚
    蔡长肇居尤溪县桂峰村迄今整整766年,蔡氏族人创造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使该村成为福建省3个全国首批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该村现存的玉泉斋、泮月斋、后门山书斋等39座不同建筑风格的古民居、祖庙、宗祠,大都是明末和清初的古建筑。登堂入室,其雕栏画栋、匾额楹联,无不散发出当年亦儒亦宦亦商亦工的文化品位。整个村庄,座座古桥卧清流,古巷深深石磴连,宋元古桂树蓊郁,明清古碑刻林立,堪称“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该村十分重视族谱编修。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首次修谱,清代修谱7次,1944年民国时期续修一次。1998年进行了第10次修纂,历时3年,至2001年修竣。披阅该谱,桂峰村列祖列宗渊源考略、斯村斯土山川形胜、祖训家范风俗人情、伦理道义教化习俗、诗歌辞赋佳什名篇,均铭载于中。管中窥豹,温故知新,桂峰村700多年的发展变化轨道,一览无遗,了然于胸中。
    惟历史和文化最有价值。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物时凸现了留存下来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物的丰富内涵,使其具备了文化性。我自度,建村不上千年的桂峰村能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列,大概奥妙就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