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战纪女主角为啥烟花三月下扬州(二)-京开大道

    为啥烟花三月下扬州(二)-京开大道
    为啥烟花三月下扬州(二)
    作者:伏牛山人
    多数人认为,来扬州不看瘦西湖,算白来了,其实未必。
    来了你就知道陈真后传,瘦西湖不是一般的瘦,也不是一个湖。

    瘦西湖瘦到那种程度呢?曹寅说:“坡塘落日张云锦,乘兴来游丈八沟”,就是一丈八的河沟,换算成今天的距离就是六米。曹寅是谁呢?就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的爷爷,康熙的带刀侍卫,跟圣祖康熙皇帝吃过一个锅里的饭----曹寅的母亲做过康熙的奶妈。后来官至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两淮盐漕监察御史。
    这官嘛意思呢?就是拿着皇家的钱可以不当钱,随便花,可劲造,把皇家比作公司的话范海伦,他就是公司的采购办主任兼最挣钱的盐业官员的纪检书记,还可以在领导层参政议政。可见,跟皇家沾亲带故的就了不得。后来,仓山居士袁枚袁子才描写瘦西湖时说:“河如长绳都市逍遥神,阔不过两丈许”,更加印证了曹书记不欺我们也。

    瘦西湖为啥叫瘦西湖呢?因为它就是围着扬州城北的一个外围河道,在清中叶以前叫保障河。由于城址的变迁,人工开凿纵横交错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又历经各代创造经营和长时期的建筑积累,逐步形成了王士禛《红桥游记》里记载的:“自扬州北门至红桥一带,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榭溪堂,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意思就是河两岸风光好、风景好、风水好、引得无数人家,商贾贵族,黎民百姓,凡是有能力的,都在河两边修园子建房子何超雄 ,亭台楼阁,水榭池馆,应有尽有,不一而足。王士禛是谁啊?林志忆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没有他的鉴定语,不好卖,有了他的鉴定语“王阮亭鉴定”,结果就是“使得各家书坊争相求索书稿,以刊刻《聊斋志异》“以为荣”。” 所以,在康熙朝他还被尊为当时的文坛盟主,就不足为怪了。
    乾隆时的还有一个诗人叫王沆的那时雨歌词,他笔下的保障河是这样的:“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窝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为什么叫 “销金窝”呢?你可以展开你无限的想象空间,无论多么的高大上,无论多么的邪恶,尽你去想,都不为过。因为作为当时交通枢纽的扬州,只有你想象不到的繁华,没有它做不到的富贵。且自唐宋以来至清乾隆时,这种繁荣达到了鼎盛。
    南宋周密有一本书叫《武林旧事》有这样几句话描写杭州西湖的,后来被拿作瘦西湖用:“……贵珰要地,大贾富民,买笑千金,呼卢百万,以致痴儿呆子飞甩鸡毛,密约幽期,无不在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啥意思呢?这样一句话说吧,如果你有钱多到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的时候,那么就相当于在美帝的拉斯维加斯生活,或者中国香港旺角加澳门的葡京去狂轰滥炸。钱花的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对我这样的穷屌丝来说,就是听一听想一想都心惊肉跳的那种。
    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生活时,知道了 “瘦西湖”这个名称的来由后很烦,表达了自己的极度不满和严重的抗议;说他“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值得说明一点的是,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并没有采用这个名字,说明瘦西湖只是清末以后慢慢的把一个消费场所 ‘雅’化罢了。
    李斗又是哪个大神呢?这个人跟扬州关系很大,后面再讲。所以黄喉貂,越到后来,人们越不理会瘦西湖的原始涵义,而是把 “瘦”字当做 “秀”字来理解,欣赏它道出了保障河的最惹人的特色。因为今天瘦西湖的“销金窝”,早已烟消云散,变成了昨天的今日,今日的昨天。
    可是我的愚笨在与,有好多年我把杭州的西子湖和扬州的瘦西湖混为一谈,以为瘦西湖就是杭州西子湖的别名,可见我的愚顽和对地理的生疏。后来翻看了清代陆以湉《冷庐杂记》,才知道全国以“西湖”命名的风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这给我自己曾经犯的这个错误稍微带了一些安慰。这是谦虚的说法,说白了还是腰包不鼓出门少,读书不多,忘性又好的原因。

    所以来扬州,很多人是一定会来瘦西湖的水浒外传,可是来瘦西湖,又不知道看什么。看湖水的碧波荡漾,烟雨蒙蒙,画船雨眠,舟来舟往?不对。难道是看大虹桥、五亭桥、锦镜阁、钓鱼台、小金山、望春楼、熙春台?还是白塔、月观、徐园、凫庄、万花园?都不是。因为最早的瘦西湖的二十四景早已经烟消云散,现在你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后来恢复的,极少数几个如五亭桥,也顶多只有上百年的历史。

    来瘦西湖最重要的却不是看湖,而是一座桥,一个有千古之谜的一座桥。这座桥首先跟一个人有关系,来看看这个人有多牛:这位同学属于官三代,爷爷是正国级,曾经的宰相。但如果仅仅躺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功劳簿上啃老,还不算啥,关键是他秉承了祖辈高智商的遗传基因,在唐大和828年,身份证显示此人二十六岁大学毕业后,随即就通过了号称 “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高中进士。
    谨于此还不算完,人家这位同学在成为国家公务员之前,23岁就写出了千古名篇《阿房宫赋》,可谓一夜成名,25岁又写了《遣怀》政治诗,有如此的家庭背景和才情,这位同学红的想不发紫都不行,就相当于刚要升起的太阳,按都按不住,以至于名满天下,学贯中西。
    这位同学当时成名可不是现在的歌星一首歌就出名所能比的。会唱歌出名顶多算个戏子,属于下九流的行当,人家是靠四书五经起家的,肚子里有的是货,凭的是真才实学。想想看,在当时“诗仙”“ 诗圣”“诗狂”“诗神”“诗鬼” “诗魔”“诗佛”诗界英雄辈出的年代,想靠一首诗一篇文章出名该有多么的不容易,你得干死多少比你强大的人。
    来看看他是怎么描写这座桥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对了,就是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里记载的这座“二十四桥”,也叫 “廿四桥”,比瘦西湖的名字早了整整八百年,他也是最早写诗记载二十四桥的人。

    此人为什么来扬州写下了这首诗呢?现在也该到了揭开他面纱的时候了,这事还得从他中了进士说起。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他中进士的时代唐朝已经从繁华走向衰落,内忧外患,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名满天下,学贯中西的青年才俊杜樊川先生,无论智商、情商、学识、抱负,都激情满满。面对国家如此局面可谓忧心如焚,夜不能寐,极度渴望得到重用和提拔,大有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挽国家于危亡、舍我其谁的气势。
    可是朝廷只给他了一个校书郎的职务,相当于中央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里的馆长吧。这种失落和怀才不遇之感,我想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几年之后,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他就随曾做过宰相的牛僧孺同志南下了,任“牛”节度使的掌书记,类似于省委秘书长兼地方公检法的一把手。所以,此时的杜牧面对江南的繁华,联想自身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在扬州的风花雪月里,只能是日日醉酒,夜夜笙歌,来打发自己那颗无处安放的灵魂。他的《遣怀》和两首《赠别》深刻的体现了这种心情: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就是当年的杜牧,当年的扬州,当年的廿四桥。

    三百年后,另一个记载二十四桥的人出现了。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年轻的时候是个帅哥,帅到那种程度呢?当时人评为:“体态清莹,人品秀拔,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让我想起了元世祖忽必烈见到赵孟頫的评价:“真乃神仙人也!”
    如果仅仅是靠一副好皮囊,在当时的社会绝对出不了名,也混不下去,很可能连出门都不好意思。这位姜同学不但人长得好,还工诗善画懂音乐,文采更是非同一般,请自行参阅姜同学描写梅花的两首词,一个《暗香》,一个《疏影》,取自他的前辈林逋先生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梅花,但是读完后梅花的风骨和幽香总感觉飘在你的眼前,挥之不去。
    生活中姜同学更是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但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必定要给你关上一扇门,姜同学的遗憾就是如此:虽然是官二代,爹地中进士后曾经当过县长,但是去世的早,家道中落,他跟着姐姐长大,为了光宗耀祖,才高八斗的他竟然搞了五次国考,结果是竟然拿不出一篇能让朝廷满意的八股文。
    想想看,他该有多恨当时的国考科举。尽管如此,咱家说了,乌云是永远遮不住太阳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的挫折经历丝毫掩盖不住姜同学身上的光彩照人,也挡不住他作为抢手货的特质和潜在价值。
    翻一下姜同学知名度爆棚的朋友圈你就明白了:当时的湖州乌丞县委书记萧德藻同志,由于赏识姜夔的才华,不但和他结为忘年之交创战纪女主角,还将自己的侄女特意许配给他;通过萧书记,又结识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秘书监)、诗人,杨万里先生。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嗟赏不置,称赞他“为文无所不工”,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也和他结为忘年之交。之后杨万里还专门写信,把他推荐给另一著名诗人范成大。范先生曾官任国务院副总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当时已经告病回老家苏州休养,他读了姜夔的诗词,也极为喜欢。认为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酷肖魏晋间人物。
    大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这么说吧,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以争相与他结交为荣,最让人感叹的是南宋大将张俊的诸孙张鉴同志,竟然想凭着家境豪富,出资为姜同学买官。想想看,姜同学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啊,这么能用这种手段和让人羞愧的方式进入仕途,不用说,好意领了,婉言谢绝。

    就这样一个人:少年孤贫斯卡波罗集市,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老年后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的姜同学,仍然不忘忧国忧民。在过扬州的时候,目睹其金兵去后荒芜残破的景象,再想想以前 “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的 “销金窝”的繁华,可谓百感交集,涕泪交加,写下了这首传唱千古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时候的二十四桥还在,但剩下的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想想当年的杜樊川先生在二十四桥上,头顶当空明月,嘴里喝着茅台小酒,眼神凄迷的看着娉娉袅袅吹箫的豆蔻玉人。再想想自己的半生落魄,朝廷的不争气,国家在逐渐的衰亡,姜先生真是掐断指头算一算,也算不出来,念桥边的红芍药,年年知为谁生了!

    这么美的二十四桥究竟在哪里呢?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录:唐时扬州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九曲桥……等,共24座桥。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第十五卷记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这红药桥即出自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排行第二,故又称李二,江苏仪征人,乾嘉时代人,生卒年不详。此人进了太学但一生未仕,就是考上了大学没有去做官。现在想想很正常,大学毕业有很多可选的人生的道路,不一定都去考国家公务员,但是古代不行,不弄个进士干干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大学生。

    不喜欢考进士的李二喜欢干啥呢?由于精通戏曲、诗歌、音律、数学,他没事就游山玩水,写诗写书写传奇,现代来说,不光是多面手,还是个多产作家。《扬州画舫录》就是他在扬州住了三十年写成的关于扬州城市规划、园林布局、风土人情、戏曲音乐的一本书。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扬州极具史料价值。
    清·吴绮《扬州吹鼓词》说:“桥是因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与此,故名。”据说是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汇聚,歌姬吟唱之地。唐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明月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樊川先生。
    其中一歌女折素花献上,请杜先生赋诗。我猜想杜先生此时肯定是心花怒放,容颜大悦,于是就有了前面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里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谴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吹鼓词里是不是杜撰的有点邪乎啊,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去考证。

    通过这些记载,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二十四桥的蛛丝马迹:扬州为江南水乡,河道纵横,桥多自是必然,且桥大多为砖桥或石桥。用古代神话里说,拱桥像彩虹,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阿房宫》里也有“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所以,这些桥,大多应为拱桥。又因古代文人喜欢在水边聚会吟诗,所以桥两侧置以亭台楼阁,与碧波荡漾的河水,岸边的垂柳相得益彰。二十四桥及周围的风景应该是这众多的桥当中最大也最出名的一座,否则不会被唐宋这两大文人写词以记之。
    又,扬州还是全国最好的赏月之地,试想一下: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三两歌女,淡妆素裹,桥上吹箫弄笛,宛转悠扬。空中皎月如轮,河上乌蓬停靠,灯影闪烁。此时吟起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你定会抚掌称绝,赞叹不已,颔首微笑或闭目沉思,发悠远之情,念深邃之意。
    至于野史中传说二十四桥乃是隋炀帝令二十四个歌女拿洞箫在桥上演奏命名,感觉更是无聊至极。试想一下,二十四个歌女拿着尺八洞箫,坐在桥上呜呜咽咽,来个洞箫大合奏,哪里还有这种乐器的空旷、涵虚、洒脱、清雅、逸远、深邃,一音成佛。所以,以隋炀帝的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文采飞扬,文彩四溢,文修武备,文淫成性,文荡成灾,风流倜傥,才高八斗,绝对不会傻缺到让二十四个美女一齐来个大合奏呢!看看李从周的《一丛花令》就知道了。
    梨花随月过中庭。月色冷如银。金闺平帖阳台路,恨酥雨、不扫行云。妆褪臂闲,髻慵簪卸,盟海浪花沈。
    洞箫清吹最关情。腔拍懒温寻。知音一去教谁听,再拈起、指法都生。天阔雁稀,帘空莺悄,相傍又春深。
    一句“洞箫清吹最关情”应该是道出了这个秘密。

    现在,你要怀着万分无比激动的心情,涕泪交下的感谢扬州市政府,在八六年就勇敢的拿出了246万,修了一座长24米,宽2.4米,24根栏柱,24级台阶的二十四桥,处处都是24啊!杜樊川先生和姜同学要是在世的话,肯定会把鲁迅喊过来骂人的。他俩肯定该崩溃到有想要掂刀砍人的感觉。NND,以后这诗词我还咋写呢?诗词里的跌宕清幽,意境深远的感觉哪去了?谁TMD的给我弄丢谁再给我找回来!

    好在这座桥跟水的衔接处,有巧云状的湖石堆叠,周围遍植丹桂,桥旁有吹箫亭,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使人还可追寻到,当年的云、水、花、月的一点点踪迹。不至于把“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意境俗到不能再俗的地步。
    烟花三月,来扬州,来瘦西湖,你还会来看这座桥吗蓝色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