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政协智慧和力量(一)-四川政协报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聚政协智慧和力量(一)-四川政协报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省政协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建诤言、献良策,特别是在科技兴农、产业兴农、文旅兴农、人才兴农、交通兴农等方面着力,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发展、促农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助力“三农”工作贡献了政协智慧和力量。
    “文”火点亮乡村振兴

    依托文化发展旅游的崇州市道明镇“新农村”,今年“菜花节”吸引了上百万游客驻留赏花。程志立 摄
    9月3日到4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召开期间,省委书记彭清华一行走进崇州市7个乡村和园区参观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其中一站就是道明镇竹艺村。去年,一座名叫“竹里”的建筑令道明竹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该村以此为“药引”家有九凤,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及其他民俗,以文旅为媒,不到1年时间,建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新农村。
    竹艺村的“出世”,正是崇州市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过程中与乡村振兴战略碰撞出的“火花”。近年来,崇州市政协委员围绕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工作,开展广泛调研与协商,积极为文化旅游产业及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几乎每年都会有相关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交由市领导亲自督办。
    持续建言——
    “非遗”成为致富帮手
    几百年来,当地村民依竹而居、以竹为器,孕育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崇州市政协委员、道明镇副书记杨毅告诉记者:“村民几乎人人都会竹编,四川市场超90%竹编花篮都来自道明。”
    此前,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受现代化及青壮年外出的冲击,一度严重衰退,农村发展也面临瓶颈。“2005年,市政协开始对本地竹编业开展调研,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饥饿的苏丹。”市政协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非遗传承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非遗做成产业,同时对产品进行提档升级。”
    “竹里”这样一个以竹文化为内涵的建筑的意外走红,为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了契机。道明当地组织和发动村里3家竹编大户,通过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会、开展竹编技艺体验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小郑多彬,将竹编文化带出去,提升当地竹编订单;同时开展与中央美院等的校地合作,提升匠人对竹编艺术的审美感,将竹编从原来的生活用品变成工艺品,通过深挖竹编文化、提升竹编技艺,形成了竹编特色产业链及独特的竹编文化产业。
    “竹里”、竹编博物馆、竹艺村艺术季、竹艺制作体验……走进竹艺村,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烹水品茶,欣赏当地竹编匠人的手工艺品,参加艺术节、建造节等各类特色活动。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通过大力发展旅游,竹艺村2017年人均收入达18650元。”杨毅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着重关注加强非遗传人对当地村民竹编技术的培养,扩大当地竹编文化产业,让农村文化旅游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除了竹编,市政协也在积极唤醒当地藤编、棕编等传统工艺及元通清明春台会、怀远百花会等民俗文化这些‘沉睡资源’,以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增加内涵。”崇州市政协主席杨火清说。
    重点聚焦——
    挖掘独特文化留住乡愁
    “编制乡村规划要立足乡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尊重自然、尊重民俗、尊重历史,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年初,委员吴刚与委员周卫星联名提交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督办提案。
    6月20日,他收到了来自督办单位市农村发展局的回复,回复中提到:崇州已经启动实施了包括道明在内的6个特色镇建设,同时在进一步优化农村环境、深化百村容貌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走进竹艺村,自然精致的院落错落而立,间或在角落看到的上百年的老屋尤其引人注目。“竹艺村现在这些充满文艺范儿的地方,都是在村民老房子基础上改造出来的花魁的玩物。”村长张永超介绍,竹艺村面世只花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很大原因是村里进行的美化改造工程没有推倒重来,尊重了当地原有的自然资源与历史。
    原汁原味的打造除了让乡村环境变得更好,也留住了村民的乡愁。虽然已经将自己家的房子租了出去,62岁的程群芳还是拒绝了在城里安家的儿子的邀请,住在了老家旁边的一座小屋内。“我还加入了村里的清洁队,农村变美了,更需要大家的爱护。”
    除了竹艺村,崇州的凡朴农庄、李家大院、刘家院子、多禾寨等几十个村落与林盘,同样通过环境改造与独特文化挖掘,走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委员们的建言之声也从未停歇:乡镇之间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增加文化体验项目、特色农业农庄建设……在不断的调研视察与社情民意信息收集与反映中,市政协积极探索着文旅乡村振兴的多种可能。
    □程志立 本报记者 李周羲
    路通带来百业兴
    龙池镇是峨眉山市高山蔬菜种植核心区。“全镇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不仅气候适宜萌小希图片,而且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通过了1.2万多亩直供澳门蔬菜种植基地备案。”龙池镇副镇长李杰介绍,龙池镇位于峨眉山后山,乐山市、峨眉山市两级党委政府早就划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杨雪鸥,因而绿色蔬菜种植成为镇里的支柱产业。
    8月百部草,参加全国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避雨栽培技术培训的学员们来到龙池镇,现场参观学习。该镇莲花村、太平村等几个人口居住密集、离集镇稍近的村,高山蔬菜种植起步早。高万村则因位置偏远、交通不畅,产业相对滞后。近两年来,在峨眉山市政协牵头帮扶下,高万村正奋起直追。
    “从镇上到村里,要经过弯弯曲曲近8公里的村道。通组道更差,一下雨就泥泞难行。摩托车都不能骑,更不要说汽车了。”2016年,峨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李晓云开始联系帮扶高万村皮皮乐,第一次进村,这里的交通条件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也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行路难。
    经过多方协调,市政协帮助村里争取到了450万元的财政资金和40万元社会资金,用于硬化村里通往峨眉后山长约10公里的村道,以便将村里的农产品、中药材卖出去并发展乡村旅游。这40万元社会资金,是市政协委员们几千元、几万元凑成的。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万村的通村路、通组路逐渐变得通畅。村民伍圆申种了1400棵梨树,以往每到丰收季节就发愁,怎么把果子卖出去。因为路不好,几乎没有人上山来收购。自己运下山去卖,成本又太高,赚不了几个钱,所以他宁愿把果子烂在树上。如今,水果商直接把货车开到了他家门口。修路为村里带来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高万村地处峨眉山南麓,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良好。登上山坡,可以遥望莲花村、太平村半山坡上连片的高山蔬菜基地。李晓云时常惦记着高万村的产业,“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也能加快速度了”。
    长期以来,村民们大多都种玉米等作物,蔬菜种得很少。即使镇里再三动员,大家也不愿种。路修好后,不用动员,村民自己就种起了绿色蔬菜。去年,万永刚多种了几亩四季豆和辣椒,赚了三四千元阿兹猫,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家又扩大了种植规模。
    为了帮村民种出绿色有机蔬菜,市政协委员、峨眉山市建筑建材商会会长熊远陶组织商会企业为高万村捐款购买了27盏杀虫灯。“不要担心种出来的菜卖不掉。”在向村民免费发放蔬菜种子时,熊远陶向村民们许下承诺,“你们卖不出去,我们上门来收”。
    不过,还没等到村民愁销路,就有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在市政协牵线搭桥下,四川中瑞康盛食品有限公司、峨眉创客梦工厂来到高万村,与村里签订了合作协议,把村民种的绿色蔬菜送到了成都等地的“大市场”上。这为村民们节省了卖菜的功夫,又增加了收入。
    在高万村的发展规划中,将来还要连通峨眉山后山,把这里变为乡村旅游观光景点。
    峨眉山市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要让全市都吃上旅游饭。孟照国”这是市政协一直以来的希望,也是峨眉山市推进全域旅游的工作部署。在去年9月市政协开展的度假区建设调研中,委员们就对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议。
    “路通了,才会有人来,才能聚集人气。符溪镇、普兴乡等乡镇的乡村旅游就是这样慢慢发展起来。”市政协委员刘德军说,普兴乡连续举办了12年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周边县市的游客陆琪来了。
    □本报记者 刘奕锋
    来 源丨《四川政协报》2018年09月21日第02版
    图文编排丨董彦
    责任编辑丨李 维 苇、胡 萍
    终 审丨余 泳 忠